汕頭迎賓館火災
2000年7月15日(農曆2000年6月14日),汕頭迎賓館發生火災中紀委五官員被燒死。人民日報-汕頭迎賓館火災2000年7月15日凌晨3點左右,汕頭市迎賓館突然著火。此次火災中,住在2號樓的張建坤僥倖逃生。張根據當晚與服務員的交流回憶,迎賓館2號樓房應當是專供紀委辦案人員的住房,一般不會有其他住戶。當天,服務員也是在看到5人均持有機關單位工作證,才同意他們入住。張說,紀委在此辦案應該是歷經多時,事發前一天,紀委辦案人員已經將辦完案件封存,準備次日運走。不料,突發離奇火災。離奇大火燒死官員火災發生後,迅速被海內外媒體轟炸性報道,各種版本不斷更新。其中最為典型的說法是,突發的離奇大火,造成5名中紀委官員遇難。在核實死者身份時,發現其中有5人分別是中紀委、廣東省公安廳派往汕頭查案的成員,他們都住在2號樓房間,均因窒息而死。5人屍體當日運到殯儀館,由專人守護,等待有關部門調查。更有一些媒體描繪出了更多“細節”:住在2號樓的是中紀委專案組成員,他們在該樓已住了一年多,據悉是在調查汕頭的走私案。此外,2號樓又住了廣東省紀委和公安廳協助辦案的官員。這批專案組人員是中紀委辦案的精英,曾參與調查湛江走私大案。1998年在辦完湛江走私大案後又奉命轉戰汕頭,調查汕頭走私大案。其間,這批辦案人員又曾被抽調往廈門調查遠華集團走私案。中紀委在汕頭查辦走私大案遇到重重困難,當地走私集團組織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加上潮汕地區傳統的排外性,所以中紀委調查組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不過,時任國務院朱總理一直要求嚴查汕頭走私情況,不查個水落石出決不收兵,所以,中紀委專案組長駐於此。坊間傳言,可能是中紀委的調查妨礙了一些集團的利益,因此不排除有人勾結黑社會報復殺人縱火。在火災發生之後,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複雜的情況,中央十分重視,要求廣東有關部門全力調查起火原因,偵破此案。廣東省則派出省公安廳廳長梁國聚坐鎮汕頭,親自指揮調查。官方調查認定意外汕頭迎賓館2號樓發生火災後數天,有官方媒體釋出訊息,備受各方關注的汕頭迎賓館“7·15”火災起火原因查明。經公安部火災事故調查專家和由省、市公安機關及消防部門組成的專家現場勘察、調查取證、試驗檢驗。一致認定這起火災原因,是2號樓204房間內的電子保溫瓶過熱故障,引燃該瓶可燃的塑膠部件蔓延成災所致。現場勘察未發現放火的嫌疑線索,排除縱火和遺留火種可能。引發火災的迎賓館2號樓是1987年裝修完畢投入使用的,無火災報警和自動噴淋系統,裝修大量採用可燃易燃材料,使得火災得以蔓延;而當時在204房滯留的靳俊中、陳漢新、鄭再華、林群亮等4人並不是裡邊住客,這4人連同當值服務員,在事後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對於當晚入住2號樓的人員名單,當地政府對此一直未作說明。有一個細節是,當晚時任汕頭市代市長的李春洪和其日本留學回家探親的兒子也在該樓。火災發生後,李準備破門衝出去,兒子說服李這時千萬不能出去,只能固守待援。按照留學期間學到的消防安全知識,他首先用衣物、毛巾等將窗縫隙堵住,同時向門窗和衣物上潑水,防止煙霧進入,並進行呼救。最終被救援人員所救。而其他和他們一樣同處困境的旅客,因為不懂逃生自救知識,貿然行動,結果葬身火海。汕頭迎賓館至今仍是敏感案件事後,中央紀委、監察部作出決定,追授在辦案工作中以身殉職的同志“全國優秀紀檢監察干部”榮譽稱號。另外,對於紀委辦理的案件,官方給的說法是,當年4月,廣東省紀委和汕頭市紀委等組成聯合調查組,調查潮陽市河溪鎮原鎮黨委書記周洽隆嚴重違紀違法的問題。正當案件調查進入關鍵性階段時,7月15日凌晨,調查組駐地汕頭迎賓館2號樓7號房間電子裝置發生故障引發重大火災。汕頭市公安局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負責新聞宣傳的民警稱,因為時間太長,這類重大案件,必須經過公安部同意,他們才能披露。而且時間久了,也許當時辦案的警察也退休了,具體的案情他不知道。只是外界傳得沸沸揚揚,各種說法均有,但是最後確認了,就是一起安全事故,燒水的電水壺引起。如今,迎賓館的2號樓都推平了,現在是建了一個花圃。汕頭迎賓館一名負責外聯的工作人員向本刊介紹,因為死者身份特殊,社會影響才比較大,至今還有人不斷提起。他說,這些年來,汕頭相關部門、迎賓館也跟這個生產電子保溫瓶的日本電器公司打了七八年官司,最終勝訴,該公司賠償了數百萬。讓他記憶深刻的是,為了官司,當時汕頭一些部門都出面了,“這或許也是政府的一個操作方式,政府迫於社會輿論壓力,要給出一個說法。””(摘自《瞭望東方週刊》、《大週末》等報刊,《大週末》主編:張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