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瓊山7.5級地震
在415年前的今天,1605年7月13日(農曆1605年5月28日),海南島瓊山7.5級地震。1605年7月13日(明萬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廣東海南島文昌、瓊山一帶發生7.5級地震,澄邁番念銀礦礦坑巖崩,“壓人夫以百計”。震中位於東寨港西側,烈度10度,72個村莊沉沒海底,3300人死亡。這是我國地震歷史上唯一導致陸陷成海的一次大地震。陸地沉陷幅度一般在3-4米,陸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以上。震區內除100多平方公里的陸地深入海底外,還有上千平方公里的陸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沉。震感北達600餘公里外的湖南臨武縣,6度破壞範圍達300餘公里外的廣西陸川、博白,廣東的陽江一線。1979年10月21日《海南日報》報道,科學工作者經過4年多的努力,在海南島發現了17世紀初瓊州發生大面積陸地成海的大地震遺蹟。據考證,瓊州大地震發生在明代萬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時(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震級8級,烈度11度,震中在今天的瓊山縣。該縣北部與文昌縣交界的100多平方公里陸地沉陷於海底,成為今天一片汪洋的鋪前灣、東寨港、北創港和東營港。這次大地震導致陸沉的深度一般在3米左右,有的達10米以上。這一發現,為我國地震預測預報工作及其基礎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史料記載,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北部發生大地震,震中烈度為10度,震級7.5級,造成72個村莊沉陷海底,死亡3300多人。重震區為海口(瓊山)、澄邁、臨高、文昌四地,地震造成陸地沉陷成海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如今在退潮時,從鋪前灣至北創港東西長10公里、寬1公里的淺海地帶可見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縱橫;從東寨港至鋪前灣一帶海灘上,古村莊廢墟遺址隱約可見;透過海水,可見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離東寨港不遠的海灘上,有1座以方石塊砌成儲存完整的戲臺。在鋪前灣以北4公里處,有古“仁村”沉陷遺址,透過10米深的海水,當年村莊的庭院、參差的房屋遺蹟依稀可辨。鋪前灣與北創港之間的海底下。這次大地震導致陸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4米,陸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整個沉陷體塊垂直下降,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地震史上罕見。原先是一條陸上的小河溝,瞬間變成今日的東寨港;原先是陸地上的72個村莊,永遠陷落入大海,成為稀世罕見的“海底村莊”。400年過去了,震後的“海底村莊”遺址已成為奇特的水下景觀。據專家介紹,現今海口東寨港地區還在以每年近10毫米的速率下沉。海口海底村莊遺址景區介紹海底村莊遺址位於海口市瓊山區東寨港至文昌市鋪前鎮一帶的海灣海底,是明萬曆年間(1605年)一次大地震造成的陸陷成海的災難所致。這次大地震導致陸地沉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整個沉陷板塊垂直下降,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地震史上罕見。原先一條陸上的小河溝,瞬間變成今日的東寨港;原先陸地上的72個村莊,永遠陷落大海,成為舉世罕見的“海底村莊”,400多年過去了,震後的“海底村莊”遺址已成為奇特的水下景觀。海底村莊奇觀是中國唯一的因地震導致陸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遺址。如今在退潮時,從鋪前灣至北創港東西長10公里、寬1公里的淺海地帶可見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縱橫。從東寨港至鋪前灣一帶海灘上,古村莊廢墟遺址隱約可見。透過海水,可見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海底村莊離東寨港不遠的海灘上,有一座以方石塊砌成、儲存完整的戲臺。在鋪前灣以北4公里處,有古“仁村”沉陷遺址,透過10米深的海水,當年村莊的庭院、參差的房屋遺蹟依稀可辨。鋪前灣與北創港之間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細、四柱三孔的“貞節牌坊”仍豎立於水中。橫貫於東寨港海底的“絕尾溝”是地震留下的裂溝,深10多米,寬20多米。溝東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橋橫跨河道兩旁。近幾年來,許多國內外遊客紛紛慕名到海底村莊參觀、探古。他們深深地被這片神秘莫測的地震遺址吸引著。他們憑弔當年因地震災害沉淪於海底的古人,更傾心今天這個風景宜人、水晶宮般美麗奇特的旅遊勝地。海南北部四百年村莊沉淪海底四百年前,一場巨大的災難在這裡降臨,奪命無數,七十二個村莊深陷海底。公元1605年7月13日,這裡天崩地裂。史載:大地“初如奔車之輾,繼如風揖之顛,騰騰掣掣……寢者魂驚,醒者魂散……”滄桑鉅變,已成雲煙。今天,瓊北東寨港100平方公里海面之下,明代海南大地震遺址———海底村莊,已沉睡了整整400年。每逢朔望期大潮退後,這片400年前陷落海底、沉寂於泥塗之中的古村遺址,便會展現在後人眼前。省內外文博專家認為,這份集自然、歷史、人文內涵於一體的古地震遺址,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考古價值和旅遊價值,應當力保。然而,今天當人們探訪海底古村廢墟時卻發現,一些大件且完整的遺物已不翼而飛,遺蹟的保護更無從談起。驚歎之餘,不禁深感遺憾與無奈。1、災難留下“珍奇”遺產7月8日,天未擦亮,海口市東寨港曲口鎮林市村,海水退至最低潮,片片淺水與片片泥灘茫然交錯,一直伸展到天之盡頭。帶著對400年古村的遐思,沿著漁民下海的入海口,向遠處的一片泥灘跋涉。淤泥陷腳、亂石磕絆,當駐足一片高地時,便身臨古村遺址。抬頭遠望:被海藻貝殼覆裹的石井缸蓋、石棺對坑、舂米石臼、房基斷柱,歷歷在目;腳下:斷石碎瓦、方磚殘盞、壺碗壇碟,盡在眼底。一段史料記載回現在腦際:公元1605年7月13日,晚9時至11時,瓊北東寨港與鋪前港交界處,一場翻天覆地“陣痛”突如其來。大地“初如奔車之輾,繼如風揖之顛,騰騰掣掣……寢者魂驚,醒者魂散……文廟、城隆廟、社稷壇及各神祠,則又見金碧威儀蕩然澌敗”,數十座村莊和千頃田野頹然陷落,山化海、人為魚,傷者十之八九,小溪般的東寨河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如今,海口東寨港、鋪前港、北創灣、東營港,以及海口長流、臨高馬嫋一帶,茫茫海面就是當年大地震的產物。據專家考證,這次大地震是海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底村莊,成為國內惟一的地震陸陷成海遺址。當年震級7.5,極震區最大烈度達10度,震源深度15公里,地面一次垂直升降幅度最大達3米-4米,陸陷成海遺墟的分佈達百餘平方公里,包括數十座古村、墳場、牌坊、橋、樹、耕地、鹽田,以及地震裂痕溝和沙土液化冒水噴沙帶等。大震有感範圍頗廣,北部跨越南嶺至湖南臨武、廣西桂林,東北至粵東惠來、潮州(海陽)一帶。當地《鄭氏家譜》、《符氏家譜》、《黃氏家譜》均記載:共有72個村莊在那次地震中沉海。沿岸村民將海底村莊視為寶藏,幾位年輕的村民手指不遠處一片海面說,水清時,那裡可以看到7米深海處有一座豎立的貞節牌坊,還有古河道上的一座石橋。如今,身臨淺海之中的古村遺址,追憶與感懷重重。大自然的力量竟如此變幻神奇:它穿越時空的遂道,讓這片見證400年前海南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節點,在瓊北1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下凝固。2、大件遺物不斷流失我們的嚮導,是林市村村民心目中的“老大”之一———年近70的老人黃宏遠。老人一邊引路,一邊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三件遺存較完整的大件遺物:一是石磨,二是石床,三是石椅。石磨就在林市村海邊;石床和石椅,並非用石條和石板拼制而成,而各是用一塊完整的石料雕鑿而成,這兩件寶貝都在下場村一個被稱為“浮水墩”的小島上。老人在有幾個石棺的泥灘上尋找,轉了10多分鐘後,老人站在一片斷石柱間告訴我們:“石磨沒了,兩三個月前還躺在這裡。”我們將希望寄託於石床和石椅。乘船來到浮水墩。遠看,這個小孤島似浮出水面的一個土墩;近看,為圓形,崗頂平緩,野草雜樹叢生。據說,這裡是當年所淹沒村莊的一處高地。島上有一大一小兩座古墓,墓頂圓椎形,墓前有石雕的祭臺。附近海下有當年沉入海底的戲臺。黃老找遍小島的每一處角落,最終無奈地宣佈:石椅和石床,也沒了。黃老稱,兩三年前,他來這個島時兩樣物件都在。一次打漁回來,黃老在泥灘中揀到一件完整的茶壺和燈座,老人雖不懂其價值,但仍視作珍寶珍藏在家中,從沒讓外人見過。聽說記者需要給海底村莊的遺物攝影,老人毫不猶豫地將兩件寶貝端出。鄰家的一位年輕人,見狀也踴躍獻寶,將他在村後打掃衛生時揀到的一隻石硯拿了出來,讓記者拍了個夠。據黃老介紹,他自記事時起,便與海底村莊結下不解之緣。每逢有國內外專家到海底村莊調查,請他作嚮導,他都樂此不疲。據黃老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有日本專家來作過調查,當時揀了些碎瓦和一兩塊小棺材板,還拍了些照片;上世紀70年代中期,廣東地震局專家陳恩民帶隊來考查,將幾件較完整的遺物帶回了廣東;建省前,有10多個美國人乘大客車在村裡呆了一段時間,在海底村莊取了一些埋屍骨的泥土,並帶走了一些碎瓦。3、考古發掘幾為零據官方記載,海底村莊現場遺物以明代的為多,其他遺址中則以宋代的遺物居多,明代次之,元代最少,其中有不少宋代的墓葬。經鑑定,一些陶瓷器皿屬福建、廣東潮州等省外燒製,可反映當時的貿易關係。黃宏遠老人的父親黃習錄,在他抄譯的《黃氏家譜》“地裂志”中文尾記載:“人世滄桑,地震改變了此一帶的地理,截斷了與鋪前市的半海陸路線。原來儒林村(現在的林市村)一帶與鋪前市之隔離僅一衣帶水,只要向北淌過一條小溪溝,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鋪前市。這一帶農民常到鋪前做買賣。每年秋末冬初,農民們趕著自養的肥牛,跨溪流、越鋪前,趕到錦山市變賣,轉口到香港。”因官方記錄甚少,只能從當地民間流傳的家譜中,搜尋零星的有關海底村莊的歷史,但這些記錄中,又多有說法不一和相互矛盾之處,我們心中不禁疑霧重重。海底村莊當年的佈局結構究竟怎樣?與文字記載有無差異?多年來它的佈局結構有無變化?它的文化內涵究竟如何?科研價值如何?當年,這一帶在海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上究竟處於何種水平?何種地位?與內地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狀況究竟怎樣?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均依賴於考古調查與發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思德認為,海底村莊是自然與人文景觀二者並存與交叉的歷史遺蹟,不僅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科學研究價值;海底村莊顯然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如果能把它的佈局廓清,讓古代的村莊、民居、古廟、墓葬等更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當是國內獨有的旅遊資源。海底村莊是海口市的文物保護點。海口市博物館有關專家認為,單憑400年前有72個村莊在那裡陸陷成海,這一個要素就足以顯現海底村莊的價值。但是,對海底村莊的水下考古發掘,在我省為“零”。有專家說,考古本應為地震部門進行科研提供參考的依據和證據,但我省恰恰相反,文博部門所掌握的有關海底村莊的許多記錄,竟來源於地震部門的科考成果。據瞭解,水下考古是新型的考古學分類,難度大,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在我國興起,國家對此十分重視。目前國內擁有一支水下考古隊伍,並在廣東陽江設立了水下考古訓練基地。海南作為海洋大省,被國內列為水下考古的重點培養物件。目前,我省已有5人在水下考古訓練基地接受培訓後,獲得了水下考古資格。但悲哀的是,他們的作用,從未在海底村莊得到體現;悲哀的是,海口市惟一一位有考古領隊資格的文博專家,竟從沒有去過海底村莊。這位專家很無奈:“沒有條件去,去了也沒用!”該不該去?海口市幾位文博專家聲音一致:海口的歷史文化資源本來就很有限,難道還要讓這件“珍寶”流失在眼前?4、文博專家“羞”提保護為了找到問題的癥結,記者在海口市文體局瞭解到,該局自建立以來,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分文沒有”,更不用說考古。而按照國務院有關通知的要求:“各級地方、各有關部門應把文物保護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通知還要求:“財政預算中安排的文物保護經費應逐年有所增加,同時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引導並廣泛吸收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參與文物保護事業。”海口市對文物的保護,一直依賴於“打報告”。需要保護哪個點,就臨時打個報告。批一次,拿到一點經費。“保護海底村莊是件大事”,海口市文體局局長楊志明認為,對海底村莊的保護早就該提到日程上來,但這需要一筆可觀的經費,這份報告該不該打?這項保護能不能做?他不得不掂量掂量“現實”問題。提及對海底村莊的保護,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昆榮,僅以“羞愧”二字作答。“海底村莊需要保護”,他曾將此寄希望於不久前的《海口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規劃過程中有專家們提出,有必要將海底村莊單列,做單項保護規劃。但這個建議並沒有被採納。為此,張昆榮感到“黔驢技窮”。近兩年來,海口市有政協委員曾提過關於保護和開發海底村莊的提案,不少專家已多次呼籲:儘快將海底村莊保護起來,至少要進行原生態的保護,把海域控制起來,其中要禁止潛水挖掘,要禁止破壞性的建設;否則,不遠的將來,這個“全國惟一”、“世界罕見”的歷史結點,可能面目全非。但呼籲與提案,均石沉大海。5、如何開發值得探討海口市博物館研究員閻根齊稱,海底村莊極具旅遊開發價值。他說:“在政府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合作開發才能成為保護的前提,有了保護,才能保障歷史考古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的開展,才能豐富現有的研究成果。”他還認為,海南的自然景觀資源已普遍得到了開發和利用,但文物古蹟的開發卻還遠遠不夠。海底村莊,體現了文物古蹟與自然環境相依仗、相輔相承的關係;既有歷史,又包含了自然現象、人文內容,這無疑是國內旅遊資源中的一大“亮點”,一旦開發利用成功,對豐富海南的文化內涵、提升海南的知名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專家們認為,海底村莊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有專家認為,除了政府投入,可採取多種措施多方籌措的辦法進行開發。如,以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企業合作,在保護性開發的基礎上,雙方利益共享。究竟能不能開發?怎樣開發?文博專家認為,這一切,需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由專家和企業提出可行性研究,並組織海洋、林業、水利、環保、地震等各方專家展開廣泛而又深入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