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7月12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郭全寶逝世

2004年7月12日(農曆2004年5月25日),中國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郭全寶逝世。郭全寶(1921年-2004年7月12日),中國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北京人。1934年拜於俊波為師學習相聲。建國後參與了傳統相聲的整理,並且表演了大量的新作品。曾與侯寶林、劉寶瑞、馬季、郝愛民等合作表演,常為捧哏,被稱為“少郭爺”,有時也作逗哏或表演單口相聲,如《捉放曹》,《借火》等,晚年常與羅榮壽表演雙簧,還精通京劇、單絃兒、數來寶等多種藝術形式。我國著名老一代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廣播藝術團一級演員郭全寶於2004年7月12日17時50分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郭全寶1922年4月出生,在他11歲時即拜相聲老藝人於俊波為師,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53年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曾先後與侯寶林、劉寶瑞、馬季、郝愛民等著名錶演藝術家合作表演相聲。50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使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善演單口、捧逗俱佳。他表演的對口相聲與合作者配合默契,感情充沛,語言生動;單口的表演更是幽默風趣,說表自如,模聲擬態,惟妙惟肖,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中國廣播藝術團方面表示,郭全寶同志的逝世使我們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是中國曲藝界的一大損失。據悉,郭全寶逝世後,中國廣播藝術團領導楊樸、張希和,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領導別閩生、劉全利,北京曲協領導李金斗、賈德豐等前往拜祭並探望了郭全寶的家屬。據悉,郭全寶追悼會將於18日上午在八寶山公墓舉行。北京曲協主席李金斗說,郭全寶的逝世是相聲界的一件大事,在侯寶林的幾個搭檔中,郭全寶是最後去世的一位,他的去世意味著相聲一個時代的終結。郭全寶小傳: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1922年出生,北京人。8歲拜師王少雲學習唱京劇丑角。11歲起在天橋平民茶園裡與白全福等撂地演出化裝滑稽雙簧。期間拜於俊波為師學說相聲,並與侯寶林、白全福等同臺演出。14歲起輾轉於京、津、濟南一帶表演相聲。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慰問團赴朝鮮慰問演出。1953年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工作,先後與侯寶林、劉寶瑞、馬季、郝愛民等合作表演相聲。擅演單口和鬧活,如《捉放曹》《黃鶴樓》《耍猴》《借火》等。其中1957年由其逗哏的相聲《好啊好》曾流行全國。晚年與羅榮壽合作表演雙簧。50多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擅演單口,捧逗俱佳。表演對口相聲具有配合默契,感情充沛,語言生動等特點。單口的表演更是幽默風趣,說表自如,模聲擬態,惟妙惟肖。單口代表作《借火兒》《掄弦子》《三近視》《吃餃子》等。故事一:“門縫”裡收來的弟子昨天記者趕到郭家的時候,子女們都到八寶山辦理追悼會的事去了,只有一個保姆和一位姓劉的先生在照顧老太太。劉先生自稱是郭老的弟子,而且一直不願讓記者寫他,再三追問之下,他才講述了被郭老收為弟子的經過。劉先生在眼鏡廠上班,曾是一位運動員。1999年秋天,劉先生在老山舉行的一場腳踏車賽上當裁判,住在清河賓館。一天吃晚飯時,門頭溝的一位裁判指著鄰桌的三位老人說:“那不是趙世忠、郭全寶和馮志孝嗎?”於是大家就過去打招呼,三位“大腕兒”十分隨和,跟他們聊了一會兒。等大家散去後,劉先生又去找郭老聊天,兩人聊得很投機,並互相留了電話和地址。那時候郭老的身體還很好,劉先生請郭老給寫兩個字,郭老欣然提筆,劉先生見郭老沒戴老花鏡寫字很不方便,就提出要送郭老一副眼鏡兒。就這樣,回城後,劉先生帶著眼鏡去找郭老,一老一少就這樣熟了起來。2000年後,郭老臥床不起,劉先生來得就更勤了。他來給郭老理髮、按摩,陪老人聊天,幫家裡做了很多事。郭老的兒子郭軍說:“劉大哥比我這個兒子還強。”郭老太太覺得很過意不去,說非親非故的麻煩人家不好意思。劉先生就開玩笑說:“那我就拜郭老為師吧,徒弟照顧師傅理所應當啊!”郭老當即表示這個徒弟收定了。郭老太太說:“你的關門弟子也有了,還能收弟子嗎?”郭老笑著說:“我不是還留著一道門縫嗎!”郭老對劉先生說:“我躺在床上教你什麼好呢?那就教你怎麼做人吧!”就這樣,劉先生成了郭老的弟子。記者問劉先生從郭老那裡學到了什麼,劉先生說,按名氣,郭老是“國寶級”的演員,但是他一點架子也沒有,平易近人,頗有長者之風,他在郭老那裡,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故事二:從來不做廣告郭老的兒子郭軍告訴記者,郭老一生從來沒做過廣告,倒不是他反對做廣告,而是覺得自己不瞭解的、沒用過、不知道好壞的產品就向消費者推薦,是不負責的行為。有一次郭老練太極拳的時候,被人用攝像機拍了下來,然後有廣告商找上門來,說希望用這段錄影為某種中老年人保健品做廣告,被郭老當場拒絕,還教育對方廣告要實實在在,才能吸引老百姓,別光來虛的。故事三:引車賣漿皆朋友郭老生病前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98年到北京地質大學參加“曲藝進校園”公益活動。據瞭解,郭老退休後經常參加社群的各種活動,只要有人來請他就去給大家演出,而且從來不計報酬。雖然是“腕兒”,但老人沒有一點明星習氣,總把自己看成是普通百姓。結果周圍賣報的、賣冰棒的、賣菜的、修鎖的全認識他,都喊他“老郭”,想和他合影只要喊一聲,他就樂呵呵地和人合影。除藝術外,郭老最大的愛好就是交朋友。郭軍回憶道,“文革”的時候郭老也受到衝擊,造反派把他關起來,硬說他是國民黨特務,讓他說出“同黨”,他愣是沒有出賣一個朋友。郭老生病住院期間,北京飯店的理髮師朱師傅特意趕到人民醫院,要求再為郭老理次髮。朱師傅說他一直聽郭老的相聲,而且與郭老有過一面之交,特別佩服郭老平易作風。生病住院期間,郭老享受專家級待遇,受到部領導的親切關懷。但他總是很客氣地對醫護人員說:“不好意思,給你們添麻煩了,讓你們受累了!”老人還說等病好了後,我一定來給你們演出,令醫護人員十分感動。郭老的弟子、子女都認為,隨和是郭老最大的特點,這也是他能先後和侯寶林、劉寶瑞、馬季、郝愛民等風格不同的多位著名演員合作,而且合作還很愉快的主要原因。郭軍告訴記者,郭老外出演出時,還經常和一些業餘演員配合,而且甘當配角。故事四:“不可樂就可氣”子女們雖然沒有從事曲藝工作,但經常聽郭老講曲藝的道理和藝術見解。郭軍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相聲,不可樂就可氣。”意思是說,如果不能拿出高質量的“活兒”把觀眾逗樂,那麼就乾脆不要拿給觀眾,說相聲絕對不存在既不樂也不氣的情況,所以相聲演員最不能混飯吃,一定要努力提高藝術水平。郭軍表示,在做人上,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感觸最深的就是父親說的“憑本事吃飯,先付出,後索取”,而且從不奢望什麼。父親還告誡說:“我的名聲代替不了你們的努力。”所以他們在社會上一般都不提自己是郭全寶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