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南斯拉夫建交
在65年前的今天,1955年1月2日(農曆1954年12月9日),我國與南斯拉夫建立外交關係。中國駐南斯拉夫前使館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早在1949年10月6日,南斯拉夫代外長代表政府致電周恩來外長,聲稱“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政府……已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但奇怪的是,這封向新中國表示友好的電文發出後卻猶如石沉大海,中國政府既沒有覆電表示贊成或拒絕,也沒有覆電表示收到此電,甚至在政府檔案和新聞宣傳報道中列舉承認新中國的國家時也沒有提及南斯拉夫的名字。擱置——迫不得已的“無為”之舉這一特殊現象的背後,主要是蘇聯因素的存在。1948年6月,蘇南兩黨矛盾激化,蘇共操縱共產黨情報局會議做出了開除南共的決定。而此時,成立新中國的問題已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共迫切需要得到蘇聯方面的支援,毛澤東也正積極要求訪蘇。但南共對蘇共的反對,使本與毛澤東存有芥蒂的斯大林更加懷疑毛澤東可能是又一個鐵托,同樣是“民族主義”的代表。為了表明立場,打消蘇聯方面的疑慮,並非情報局成員的中共儘管當時對蘇南衝突的真實情況並不甚瞭解,但懷著對蘇共權威地位的信任,在得知情報局的決議後,迅速做出了“完全同意”的呼應。1949年中期,南斯拉夫為頂住蘇聯聯合東歐國家對其不斷施以的強大壓力,不得不與美英等西方國家建立關係,發展貿易,爭取援助。但這在蘇聯看來卻是更為嚴重的“背叛”,蘇南兩黨衝突愈演愈烈,兩國關係也徹底惡化。在此背景下,新中國政府迫不得已對南斯拉夫表示建交意願的電文采取了“無為”之道,兩國也就此處於隔絕狀態。轉變——中南恢復接觸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後,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共中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主動改善與南斯拉夫的關係,以恢復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南斯拉夫也希望結束與蘇聯的多年對抗。6月,蘇南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同時,南斯拉夫也從不同渠道試圖與中國方面建立聯絡。儘管1954年初鐵托曾言南無意建議與中國交換使節,因為南“不想再碰壁了”,但南仍希望利用一些外交場合向中國傳遞建交的重要資訊。1954年,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舉行國慶宴會,邀請了包括南斯拉夫在內的7個未建交國家的使館高官。南代辦在告辭前與王幼平大使有一席長談,數次表示,雖然南斯拉夫承認中國這樣久了,但至今未得到回覆。10月2日,王幼平向來訪的蘇聯駐羅馬尼亞大使麥爾尼考夫談及此事,蘇大使認為南代辦的話是代表其官方的,建議“把南斯拉夫從美帝陣營拉出來”。次日,王幼平在發給國內的電文中,建議“我政府似應早日與南斯拉夫建立外交關係”。12日,外交部回電指示“目前我與南斯拉夫正式建交併互換使節條件尚不成熟”,同時要求“今後在一般社交場合應積極展開活動,繼續與其接觸”。突破——中南建交的實現緊接著在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駐蘇聯使館建軍節的招待會上,南駐蘇大使又向中國駐蘇大使張聞天提出南政府與新中國建交的願望。當日,張聞天發出兩封電報致外交部並報總理和中央,建議外交部同意與南建交,並陳述了理由。10月18日,中央回電表示同意,並決定由張聞天代表中國政府在莫斯科同南斯拉夫駐蘇聯大使進行建交談判。但開始談判前,須先見莫洛托夫同志一次,通知蘇聯政府我們對南斯拉夫將採取行動。在與蘇聯方面取得一致意見,並與南方多次協商後,1955年1月2日中南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