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7月3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第一條鐵路通車

在144年前的今天,1876年7月3日(農曆1876年閏5月12日),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正式通車。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等多家外商洋行組建吳淞鐵路公司(WoosungRailwayCo.ltd.)經上海道臺沈秉成(他是已故著名書畫家沈邁士的祖父)批准,同年12月,上海至吳淞的淞滬鐵路工程開工。1876年7月3日,淞滬鐵路上海至江灣段通車,每日往返6次。上海火車站設在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彭澤路相交形成的一塊三角形地塊上,今河南北路歷史上叫作“鐵馬路”,彭澤路菜場叫作“鐵馬路菜場”,就是因淞滬鐵路和火車站而得名的。《開通——第一輛火車從上海始發》《倫敦新聞畫報》1876年9月2日刊就刊登根據上海寄去的照片製版的《開通——第一輛火車從上海始發》銅版畫。在畫面上能見到滿載洋人的火車和圍觀的中國人。《申報》報道了此訊息,但是,當時無法將照片印到報紙上,所以《申報》沒有攝影記者,也沒派人去攝影,事後《申報》感到後悔,於是委託日成照相館補拍淞滬鐵路通車場面,7月15日《申報》登載《拍照火輪車》一文,說:“本店現蒙申報館主託照上海至吳淞火輪車影象,以便裝潢寄發各埠,訂於此次禮拜,即明日念五日五點鐘,本館攜帶照相機器,前往停頓火車處照印。惟肖物圖形,尤須點綴,故敢請紳商士庶、屆時來前、俾同照入,庶形景更得熱鬧。想有雅興者,定惠然肯來也。特此預布。日成照相館謹啟。”為了使照片有火車通車典禮的鬧猛場面,《申報》號召市民去拍照。現在不少歷史影集和書籍中見到的“淞滬鐵路通車”的照片就是後來補拍的照片,所以照片上只有圍觀的中國人,除了火車司機外,見不到一位洋人。1876年12月1日淞滬鐵路全線通車,僅20余天後,12月23日《倫敦新聞畫報》又登載《開通——第一輛火車從上海始發》,介紹淞滬鐵路江灣至吳淞段通車。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出現的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還在建設中就遇上不少麻煩,全線通車不到一年,就被清廷以高於投資成本幾倍的價錢(28.5萬兩)收購,並於1877年10月全部拆除,中國鐵路建設事業中斷。當然,由於淞滬鐵路存在的時間太短,留下的照片或畫面很少,淞滬鐵路銅版畫就愈顯珍貴了。淞滬鐵路大事記淞滬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鐵路。自上海經江灣至吳淞,長約14.5千米。1866年駐中國的英國公使請求建築鐵路,以便把海運至吳淞的貨物經鐵路運至上海,未得清政府的批准。1875年英商怡和洋行組織“吳淞道路公司”,將鐵路器材從英國運至中國私自築路。1876年6月修成上海至江灣段,7月初正式通車,軌距為762毫米,鋼軌每米重13千克,以一臺“先導”號機車牽引客貨車輛。建築期間,沿線人民反對外人在中國修築鐵路,並搗毀“公司”的江灣辦事處。1876年8月列車壓死行人一名,群情激憤,“公司”被迫停駛列車。1876年10月清政府與英公使簽訂《收買吳淞鐵路條款》,但“公司”方面仍繼續築路,於1876年12月1日上海至吳淞全線完工通車。1877年9月,清政府贖回這條鐵路後,即將全路拆毀。1897年2月重新修建淞滬鐵路,改為標準軌距,採用每米重32千克的鋼軌。1898年8月完成。1904年10月併入滬寧線,改名為淞滬支線。1938年日本侵佔上海後,把這條線何家灣至炮臺灣棧橋的線路拆除。抗日戰爭勝利後,淞滬鐵路從何家灣修復至蘊藻浜,全長13.68千米,每日開駛旅客列車。1958年上海樞紐站興建,由何家灣修築支線接南翔站,將這條線的天通庵至何家灣段作為上海樞紐內的貨運專用線。20世紀50年代鐵路縮至薀藻浜南岸,全長14.53公里。解放初淞滬線成為客貨運並重的運輸線,年客運百萬人次。1959年194.4萬人次。1963年因城市公共汽車交通的發展,鐵路沿線天通庵等道口嚴重影響公共汽車營運。1963年1月春節全線停止客運,後於1988年停掉貨運。1997年4月17日上海北---江灣站被拆除。評論:中國的鐵路終於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了。“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要想富,多修鐵路啊。延伸閱讀:百年滄桑——淞滬鐵路延伸閱讀:百年滄桑——淞滬鐵路經歷了百年滄桑的淞滬鐵路,沿線曾是上海軍民頑強抵抗日軍入侵的戰場。正是清明的溫暖陽光下,我來到當年淞滬鐵路吳淞鎮站舊址。一座寂靜中開滿鮮花的車站小屋、一段鋪著礫石枕木的鐵軌、一個50年代的老式機車。站前一座沉默的鐘樓跳動的秒針彷彿細數著過去的歷史。站臺前豎立的石碑依稀傾述著佈滿瘢痕的往事,這是中國人建造的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吳淞鎮站遺址紀念廣場淞滬鐵路公司界碑開滿鮮花的寂靜站臺1897年,盛宣懷受命重建鐵路後命名為淞滬鐵路,該鐵路依照原先被拆除的吳淞鐵路原線而建,1898年9月1日通車。淞滬鐵路從南往北依次設有寶山路、天通庵路、江灣鎮、三民路、高境廟、何家灣、薀藻浜、吳淞鎮、炮臺灣9個車站,淞滬鐵路全長16千米。淞滬鐵路示意圖初隨著淞滬鐵路建成後,其南中北三段的命運各不相同。南段因為比鄰上海公共租界,周邊地區日漸繁華起來。形成一片中等檔次的社群,路東居民中廣東籍人士和日本僑民較多;路西則為閘北華界,多為來自內地的華人。“一二八(1932年)事變”和“淞滬會戰”(1937年)期間,由於淞滬鐵路兩側是中日兩國軍隊發生激烈爭奪的地區,淞滬鐵路也經歷了戰火中受到嚴重破壞摧殘。戰後後的淞滬鐵路千瘡百孔難以為繼,尤其是路西部分地區從此演變為貧民窟,南段線路也從此名存實亡了。我在憑弔了吳淞鎮站遺址後乘坐明珠鐵路(輕軌三號線)從吳淞鎮前往汶水東路站(原淞滬鐵路江灣鎮站就在它的北面不遠處),短短的十多分鐘就到了。明珠線的這一段路程就是在淞滬鐵路線遺址上建造起來的。舊址保護紀念地位於明珠線汶水東路站旁淞滬鐵路北段中薀藻浜至炮臺灣段在38年後遭到日本侵略者的徹底拆除,其餘部分一直堅持到上世紀中,從最初的客運線路淪落為貨運線,在58到70年間逐漸被邊緣化後和南段一樣沉寂在歷史的河流中了。帶孩子的旅客只有江灣至何家灣段的中線,因為併入了後來的滬寧鐵路,成為滬寧線的一個以貨運為主的支線而得以保留至今。但隨著日新月異的現代化交通的發展,中段線路退出歷史舞臺也將指日不遠了。站臺旁的訊號員站臺外的黃包車伕其實,真正的淞滬鐵路江灣鎮站遺址應該在現在的紀念路車站西路口,只不過那裡今天依然是交通要道,無法為紀念廣場騰出地方來,所以紀念場館只能沿著鐵路線往南移了三百多米,放在了明珠高架線的下面。這是虹口寸土成金的環境中一個無奈的選擇。紀念場館建成似乎已有一年的時間,但至今都是木柵欄圍住,還有保安看著不讓人進去,彷彿其中珍藏著什麼寶貝似的。遺址旁的淞滬線江灣鎮站復原場景站在柵欄外注視著眼前的一幕,頭頂上傳來明珠線(軌道三號線)呼嘯而過的聲音,彷彿是歷史在向你發出陣陣迴音。淞滬鐵路這條中國最早的鐵路經歷了百年滄桑後,到了1997年才被明珠線所取代,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明珠線輕軌列車{strong}{/strong}明珠線與原淞滬線重合部分示意圖1997年淞滬鐵路拆除,沿原線路建成高架鐵路(軌道交通三號線),2000年12月投入運營,在原淞滬鐵路上設有寶山路、東寶興路、虹口足球場、赤峰路、大柏樹、江灣鎮、殷高路、長江南路、淞發路、張華浜、吳淞鎮共11個車站,現已向北延伸到寶鋼。歷史的消失點歷史的消失點有時候會和現代融合在一起,如同經歷了百年滄桑的淞滬鐵路,站在江灣鎮站原址上沿著鐵路線望去,緊閉的鐵門鎖住的是下面一段過去的歲月,上面的高架正通往更加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