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賢抗稅起義
在419年前的今天,1601年7月2日(農曆1601年6月3日),葛賢抗稅起義。在蘇州山壙街的青山橋畔,距吳中名勝區域虎丘不遠處,有一深受蘇州人民敬仰的明代賢土葛成墓,和另一因反對閹黨魏忠賢而壯烈犧牲的五義士墓。它們是蘇州人民敢於抗暴的象徵,它們也是蘇州人民鬥爭精神之偉標。葛賢,是蘇州人民對明代絲織工人領袖葛成的尊稱。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太監孫隆受明神宗派遣,到蘇州增加捐稅,橫徵暴斂。時值是年水災嚴重,絲價昂貴,許多絲織工場被迫停工。為此,六月初三,萬餘工人在機工葛成的領導下,舉行反稅監暴動。他們打死稅棍黃建節、徐怡春,燒燬了徐成、湯莘二個為虎作倀地痞的房子。稅監孫隆聞風逃竄至杭州。並迫使知府朱夑元宣佈撤銷新加的稅收,取得了抗稅監鬥爭的勝利。事後,官府進行大肆反攻倒算,四處搜捕為首者。葛成為了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自動投監。他被官府加上“倡亂”的罪名,被判處死刑。但他的英雄事蹟很快傳遍整個江淮地區。蘇州成千上萬的群眾湧向官府請願,要求釋放葛成。他們口稱葛成為葛賢、葛將軍、葛道人,為其審冤,逼使當局對葛成案進行了改判。自公元1601年始至1613年,葛成在獄中度過了十三個春秋後,才獲得釋放。明季五義士:明代晚期閹黨專權,民怨沸天。江南東林黨人士用講學形式,評議朝政,反對閹黨權勢和礦監、稅監的掠奪,反映了士民階層的利益和訴求。因而“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鹹以東林為歸”。天啟六年(1626年),閹黨頭子魏忠賢下令蘇州巡撫毛一鷺,派出錦衣衛緹騎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三月十五日宣讀詔書時,士民聚視者數千人,都說周是冤枉的。旗牌官將刑具擲地威脅民眾,誰敢不從?周順昌囚服出候宣詔,束手就縛,民眾泣不成聲。聚視中有一人名叫顏佩韋的,率先替周順昌唿冤,願以身代。另有楊念如、沈楊二人,也上前仗義執言,不許旗牌官捕周,群眾哭聲震天。又有一人,名謂馬傑,破口大罵魏忠賢,聲若洪鐘。旗牌官惱羞成怒,拔劍向前,不問青紅皂白,先用武器撲擊沈揚。旁有一人名謂周文元的,立即攘臂而起,奪取武器,卻被擊傷了頭部。一時民眾怒不可遏,各自折斷了門欄門限,反擊旗牌官。旗牌們抱頭鼠竄,其中二人被擊斃。事後毛一鷺謊報蘇州百姓造反,魏忠賢派兵前來鎮壓。其時,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義。次年,魏黨覆滅,冤案詔雪,蘇州人民毀了魏忠賢生祠,在原祠址安葬了五義士遺骨,改魏生祠為紀念五人之祠,並立碑記念。墓碑銘曰“五人之墓”,祠門後立“義風千古”石坊。復社領袖張溥作《五人墓碑記》,東林黨人文震孟撰《五人助疏》碑刻,均詳述了事件始末,祠壁間還勒有許多憑弔感懷詩詞。對於五義士為首的萬人抗暴鬥爭,葛成積極參予並支援。五人就義後,他懷著崇敬的心情遷居到五人墓旁,結廬守墓,躬身養老。崇禎三年(1630年),葛成六十三歲時因病故世,葬於五人墓旁。葛成,在蘇州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人們隆重為他公葬,並樹碑立傳。東林文士文震孟手書“吳葛賢之墓”碑碣,至今仍屹立墓前。學究陳繼儒撰寫的《葛將軍墓碑》,對葛賢的事蹟記載頗詳,尤為珍貴。歷史啟示:閹黨當道,閉塞忠良,治政昏亂,官員貪酷,百姓怨聲載道,天下思亂所必然。然,江南子民,素以守禮尊法為箸稱,若非官逼民反,安有葛賢及五義士之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對於殘忍的封建專制政權,民眾絕不能抱有絲毫天真的幻想,唯有團結起來進行抗爭,才是唯一出路。他們如進行血腥鎮壓,那麼尤其無尊嚴地苟活著,還不是自己解放自己,群起而為之,儘快地葬送那個萬惡不赦的腐朽王朝。參考資料見:《中國通史》、《明史》、《明史記事本末》、《五人墓碑記》、《蘇州府志》及相關旅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