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29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誕生

在72年前的今天,1948年6月29日(農曆1948年5月23日),梅蘭芳主演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1948年6月,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彩色戲曲影片《生死恨》開拍,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影片以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同名舞臺劇為藍本,對原劇進行了刪減,用16毫米彩色膠片攝製,然後翻製為35毫米。梅蘭芳飾演韓玉娘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譚先生也算中國第一個電影明星。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贊。其對京劇藝術的革新,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譚鑫培《定軍山》1920年代,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梅蘭芳《黛玉葬花》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后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孃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陳麗芳《四郎探母》中坐宮1948年6月29日,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誕生——《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臺電影。直至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推出了由桑弧導演,黃紹芬攝影的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袁雪芬、範瑞娟主演),它不但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舞臺戲曲片,也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影片保留了越劇藝術唱腔優美的特點,同時,發揮了彩色電影的優勢,攝影和美術處理追求中國藝術獨特的意境。影片上映後不但受到觀眾的歡迎,並獲得1949-1955年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舞臺藝術片一等獎,並在1954年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音樂片獎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同年的日內瓦國際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為美國影星卓別林放映了此片,被卓別林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956年,同樣由桑弧導演,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推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由白楊、魏鶴齡主演。影片獲得1957年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及1958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1962年戲曲電影的另一個高峰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以三個多小時的容量拍一部鉅著,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所幸的是,該劇編劇徐進功力深厚,緊扣寶黛這條愛情主線,唱詞典雅清新,頗能傳神。導演將真假景銜接得幾乎天衣無縫(該劇的外景大都在豫園拍攝),節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稱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藝術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沒有誰能夠超越她的角色。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內地的觀眾人數就達12億人次,成就了中國戲曲史、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黛玉葬花》文革結束後,中國電影復甦,禁錮已久的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飢似渴,電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戲曲片也迴歸正常軌道。八十年代電影的黃金時期,有五部比較受關注的戲曲片,分別是由京劇奇才關鷫鸘主演的《鐵弓緣》、由原樣板戲《龍江頌》的主演李炳淑擔綱的《白蛇傳》、蘇州京劇團演出的《李慧娘》、越劇小百花劇團的《五女拜壽》和豫劇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五女拜壽》新世紀,著名導演張元拍攝了戲曲片《江姐》,《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拍攝了戲曲片《春閨夢》。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路影片。戲曲片不單單是戲曲電影了,新科技的誕生,特別是不同影像記錄模式的誕生網路影片的傳播,使得戲曲片獲得了新的傳播空間和記錄形式。《春閨夢》中國戲曲是中國戲曲電影——戲曲舞臺紀錄片、戲曲藝術片、戲曲故事片等等 創作的客體物件,它賦予戲曲藝術以各種不同的電影性的東西,而同時又從戲曲藝術傳統中汲取藝術的、文化的乃至藝術靈感的影響,以豐富電影故事片及其他類別的影片的創作。今天,戲曲片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播發揮著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