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18日發生的大事件

巴黎和會召開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9年1月18日(農曆1918年12月17日),巴黎和會召開。路易十四大王宮的鏡子大廳內正在舉行的巴黎和會全體會議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帝國主義列強就著手擬定對德和約,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和會,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會議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十巨頭”會議)控制。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義大利總理奧蘭多。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在4月28日的全體會議上,《國聯盟約》被一致透過。和會持續了半年之久,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都想多分到一些贓物,削弱戰後與自己爭霸的對手,所以彼此間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十分激烈,經常鬧得不可開交。法國為了稱霸歐洲大陸,力圖徹底削弱德國。而美英想讓德國繼續保持一定的實力來牽制法國稱霸,就竭力加以反對,並且迫使法國在德國問題上對美英作出讓步。日本的主要目標在遠東,它想獨佔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利益,這一要求雖遭美國反對,但日本以拒絕加入國聯和簽署和約相威脅,迫使美國改變了態度。美英法日揹著中國炮製出一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解決山東問題的方案。此外,帝國主義列強還在國際聯盟等許多問題上明爭暗鬥。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440條。第一部分是《國際聯盟盟約》,其餘是處置德國的條款。處置德國的條款十分苛刻,內容主要涉及疆界、賠償、殖民地和限制軍備4個方面。按照和約,對疆界重新劃分,德國要喪失掉原有領土的1/8和人口的1/10。德國須交出全部殖民地,並按委任統治原則交給戰勝國。和約還作出解散德軍總參謀部,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不準擁有潛艇等限制軍備的規定。關於德國的賠償,和會未能在賠償總數及各國所得比例的問題上做出決定,只是規定成立特別賠償委員會,於1921年5月1日前確立賠償總額(後來確定德國總共應賠款1320億金馬克),在此之前應先交付200億金馬克等。《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其實,帝國主義之間只是暫時妥協,他們之間固有的矛盾是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的。中國代表顧維鈞延伸閱讀:巴黎和會成功與失敗延伸閱讀:巴黎和會成功與失敗魯爾事件中,法軍腳踏車旅進入德國魯爾工業區希特勒在希姆萊的陪同下檢閱黨衛軍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1919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舉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締約會議。戰敗國德國在會外聽候發落,蘇俄則沒有被邀請。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和·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是控制和會的三巨頭。6月28日,與會各國代表集體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和約主要是懲罰和削弱德國,重新劃分了德國疆界,並規定萊茵河以東50公里為非軍事區。隨著凡爾賽和約的簽定,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整個世界平靜下來。大多數國家都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聯盟限制軍備協議以及歐洲格局的重構上,希望能夠藉此遏制未來的戰爭。戰勝國也以為他們打贏了一場結束一切戰爭的最後之戰。然而,儘管建立了維護未來和平的機制,戰敗國德國卻在悄然興起,它將再一次影響整個人類的和平。法比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一戰剛剛結束,在戰敗國德國,極左派和極右派之間衝突不斷,雙方都僱傭了從一戰戰場歸來計程車兵作為準軍事部隊。1918年11月,在戰爭的廢墟上,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決主張廢除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大壓力之下,德國建立了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規模不大的陸軍與極右翼政黨的軍隊一起,把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試圖建立蘇維埃共和國的努力,絞殺在血泊之中。1920年3月,德國的一位軍方高階將領及其黨羽試圖顛覆共和國政府。政府被迫從魏瑪逃到了德累斯頓。另一方面,巴黎和會以後,德國戰爭賠償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又在1921年作出新決定,要求德國在30年內賠償戰勝國330億美元鉅款。同一年,德國交付了首次賠款之後,便向協約國提出延期支付下一年賠款的請求。1923年1月11日,法國以德國故意不履行煤炭供應義務為藉口,與比利時共同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地區。在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佔領魯爾區期間,整個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變成了工廠的墳墓,十幾萬的魯爾區工人失業,甚至被驅逐出去,而且在此之間整個德國地區還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對於魯爾區的佔領,法國和比利時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實際利益;另一方面迫於強大的國際壓力,它們最終從那裡撤軍。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政變透過魯爾事件,德國極左翼和極右翼都感到了政府的軟弱無能,因此暴動不斷。巴伐利亞地區的衝突尤其嚴重,內戰也促使右翼組織迅速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開始了他的政治冒險生涯。1889年,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和德國邊境的小鎮布勞瑙。少年時期的希特勒曾經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一度流浪在維也納街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是德國巴伐利亞後備步兵第十六團的一名下士。1919年,他在慕尼黑參加了成立不久、成員還不到100人的德國工人黨。希特勒在“德國工人黨”前面加上了“國家社會主義”的字眼,變成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憑藉富有煽動性的演講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為了納粹黨領袖。對於《凡爾賽和約》的抨擊,又為他贏得了眾多支援,甚至還獲得了曾經任德軍參謀長的魯登道夫的賞識。希特勒認為武裝奪取政權、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1923年11月8日,他和魯登道夫共同策劃了一場政變。這天晚上,在慕尼黑可以同時容納3000人的貝格勃勞啤酒館,巴伐利亞州州長、軍區司令和警察局長正在召集會議。希特勒率領一群衝鋒隊成員,突然闖入啤酒館,對這些政要進行了綁架,宣佈推翻州政府。這就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啤酒館政變”。希特勒和魯登道夫本來希望透過政變,奪取魏瑪政權,撕毀《凡爾賽和約》。然而,事與願違,政變失敗了。國際局勢有利於德國發展國際局勢似乎也有利於德國。1924年5月,美國財政預算部的第一總監道威斯提出了戰後德國賠償的修訂計劃。道威斯計劃不贊同外國貸款2億美元給德國償付債務,只是要求德國儘自己的能力支付條約規定的賠款。法國和英國也表示支援道威斯計劃。在這項修訂計劃的縱容下,德國經濟開始復甦,國際地位也穩步上升。1926年9月,德國正式加入了國際聯盟。不久,又成為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國。這一年,禁止希特勒在公眾場合演講的限制也被解除。希特勒決定放棄武裝暴亂奪取政權的策略,透過議會鬥爭,達到自己的政治意圖:使納粹黨成為執政黨,進而統治德國。德國人的苦難成了希特勒實現野心的籌碼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股價暴跌,隨之企業相繼倒閉,銀行破產。這場股市災難同時也引發了遍及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主要的工業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到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時,德國經濟幾乎陷於停頓,全國6600萬人口中,幾乎有一半掙扎在飢餓和貧困線上。然而,德國人的苦難卻變成了希特勒實現野心的籌碼。他把這一切轉化為支援自己的政治力量。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接受了總理職務,但是,內閣成員中,納粹黨僅僅佔了兩個名額。一個月後,國會大廈發生了一場神秘大火,據說縱火犯是一個半瘋的荷蘭人。希特勒趁機指控左翼政黨是大火的幕後策劃者,並說服興登堡對他們進行政治限制。希特勒以國會大火為由逮捕了左翼政黨代表。隨後,其他政黨也被逐一禁止活動。1934年,馮·興登堡辭世,這意味著對納粹黨的最後束縛被徹底解除。希特勒繼任德國總統,集總統、總理和軍隊最高統帥職務於一身,所有人尊稱他為“元首”,他宣佈自己是“德國人民至高無上的審判者”。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對德國國家政權的絕對控制。希特勒重建德國武裝力量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納粹黨的25點綱領,貫穿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與土,換句話說就是狂熱的種族主義和領土擴張政策。1933年,德國組建了“國家秘密警察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蓋世太保”。到1939年,秘密警察已經發展到3萬多名成員,他們滲透並控制著德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德國佔領區,擁有大量監獄和集中營。《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必須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然而,希特勒上臺之後,根本無視這個規定,首當其衝的就是大肆擴張軍隊,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1934年,希特勒迅速逮捕並處決了衝鋒隊的高層領導人。此後,黨衛隊便成為了負責保衛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化身,一個將納粹種族主義轉化為行動準則的獨立機構。希特勒擴軍備戰希特勒無視《凡爾賽和約》致力於擴軍備戰,準備製造一場全人類的巨大災難。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更是大力支援成立滑翔俱樂部。1935年6月英德簽訂了海軍協議,同意德國把水面艦艇的數量限制在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規模的35%,而潛艇力量則與英國相當。20世紀30年代中期,希特勒表面上呼籲和平,成功地擾亂了對手的視聽,使得英國和法國對其採取了綏靖政策,錯誤地認為納粹的野心尚在控制之中。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佈德國退出國際聯盟,這越發標誌著:對於希特勒而言,《凡爾賽和約》已經失效了,而國際聯盟作為維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已經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