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的誕生
在55年前的今天,1965年6月26日(農曆1965年5月27日),“赤腳醫生”的誕生。“赤腳醫生”的誕生,據說是源於毛澤東的一段談話,1965年6月26日這一天,毛澤東在和他的保健醫生談話時對當時的衛生部發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說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主要還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院,二無藥,毛澤東還諷刺地說,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狠批衛生部之後,毛澤東提出,應該“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劍指醫療教育體制,他說醫學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著讀那麼多書,書讀得越多越蠢,他還說,醫學教育用不著收什麼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畢業學三年有夠了,這樣的醫生放到農村去就算本事不大,總比騙人的巫醫要好。而且農村也養得起,毛澤東的這段話後來被奉為“六二六指示”,當然毛澤東的雷霆之怒也並非無端發怒,據1965年的資料顯示,當時全國有一百四十多萬名的衛生技術人員,其中七成在大城市,在農村只有一成,而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城市則用去了絕大部分,毛澤東震怒,衛生部立即研究貫徹領袖指示的辦法,由於最高指示並無具體的辦法,因此各地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只能大體地按照毛澤東所說的條件來做,但是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養的鄉村醫生名稱也不同,“高小畢業學三年”這個成為唯一一個具體的標準,衛生部也開始著手組織對農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展開醫學培訓,這方面上海市動手較早,“赤腳醫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出現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赤腳醫生宣傳畫。1968年夏“赤腳醫生”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上海《文匯報》的一篇報道,毛澤東看到了這篇文章,並作出了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隨即“赤腳醫生”紅遍大江南北,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農村,而赤腳醫生的興起,也催生了合作醫療制度,這兩個新興事物和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被稱為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三大法寶,而且被聯合國譽為發展中國家農村醫療體制最佳者。“赤腳醫生”這個詞,1968年12月5日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隨之流行。其本義是指中國農村中不脫產的基層衛生人員。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公社社員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訓,具有一定的醫療衛生知識和技能,他們一面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一面為社員治病,鼎盛時人數在100萬以上。延伸閱讀:赤腳醫生——懸壺濟世的溫暖記憶【上】老照片延伸閱讀:赤腳醫生——懸壺濟世的溫暖記憶【上】老照片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一群僅僅經過簡單培訓、沒有編制的赤腳醫生,憑著極其簡陋的醫藥設施和走家串戶的極大熱情,擔負起了數億中國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並在人們心中積攢下永遠的溫暖。然而,20年後,當改革開放後醫療科技愈加發達的時候,廣大的中國農民卻陷入“談醫色變”的生存境地。在許多農村,“小病扛著,大病拖著”已成常態,因醫返貧、致貧的現象屢見不鮮。即使在城市,這一矛盾也同樣突出。雖然我們沒有理由依然滿足於“赤腳醫生”的服務,但現狀是——在醫療衛生投入總量劇增、高階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卻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反而失去了曾經擁有的基本醫療保障。治個感冒動輒成百上千,讓人們對過去“一根銀針治百病”的赤腳醫生難免懷念。懷念並不是一種倒退。事實上人們只是懷念中國傳統醫生懸壺濟世的理想形象,懷念曾經行之有效的醫療模式。赤腳醫生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廢止,使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失去了曾經擁有的基本醫療保障。高昂的醫療費用使得許多農民家庭“小病扛著,大病沒錢治,”直至因病返貧。赤腳醫生出身的衛生部長陳竺在2008年接受採訪時就說:“公共衛生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的軟肋。統計數字表明中國農村一半人口是因病致貧,一些人脫貧又返貧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病所致。”曾經備受尊敬的醫生也因此一度成為廣受詬病的物件。下鄉知識青年,赤腳醫生在採摘中草藥1970草原赤腳醫生赤腳醫生在農村走家串戶巡迴醫療。70年代浙江嘉善縣農村赤腳醫生出診在農村當赤腳醫生穿軍裝的赤腳醫生赤腳醫生.(1974年花橋四大隊蔡盛秋攝)河南省商水縣練集公社劉樓大隊赤腳醫生對農村兒童進行疾病預防工作(1974年攝)。培訓赤腳醫生親人解放軍輔導赤腳醫生(1976年新津縣檔案館提供)巡迴輔導(1976年新津縣檔案館提供)《培訓赤腳醫生》----464醫院醫務人在農村人民解放軍17師易縣場站衛生隊培養的赤腳醫生《赤腳醫生在部隊》-為地方培養赤腳醫生---17師衛生隊《深山採藥》17師易縣場站衛生隊的同志和當地赤腳醫生在狼牙山上採藥攝於易縣農村《培養赤腳醫生》商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採取革命化的措施,把貧下中農需要的藥品及時地送到山區、農村和牧區。醫療工作在農村醫療工作在農村一位身著白襯衫的“赤腳醫生”正為農村小孩治病。(王天柱攝)在農村當赤腳醫生在農村當赤腳醫生在農村當赤腳醫生在農村當赤腳醫生1965年第一批赤腳醫生人員之一(1970年9月攝於溪西勤勞大隊)俞水林提供70年代江蘇句容,赤腳醫生邊看病邊參加勞動。王方供稿赤腳醫生服務上門七十年代的她被稱為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她是電影“春苗”的原型,從赤腳醫生到衛生部領導再到普通農民——赤腳醫生王桂珍。1973年赤腳醫生培訓留念1965年,為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當時的萬山守備部隊衛生隊,從萬山漁業大隊民兵營裡挑出9女2男培訓,組成了民兵營衛生班。196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十姐妹班”。當時,萬山大隊共有10條船,“萬山十姐妹”剛好每人跟一條船。其實就是海上的“赤腳醫生”。1971年第11期:雲南藏族赤腳醫生。赤腳醫生——陳玉榮在鄉村。1973年攝攝影馬昭運傳奇人物——在延安插隊成為赤腳醫生的北京知青孫立哲在為鄉親看病南京知青屠苔麗在鄂托克旗吉拉公社醫院學醫做赤腳醫生時(1969.5.)曾經活躍在十里八鄉的赤腳醫生延伸閱讀:赤腳醫生——懸壺濟世的溫暖記憶【下】藝術品延伸閱讀:赤腳醫生——懸壺濟世的溫暖記憶【下】藝術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電影《春苗》。該片產生於“文革”後期。它的推出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它將對“赤腳醫生”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頌與跟“走資派”作鬥爭的內容緊緊聯絡在一起,影片體現了對田春苗熱忱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品質,表現相當出色。《赤腳醫生手冊》最大個特色就係將中草藥名用梅縣地區(今梅州)各個縣個喊法列出1969年,以黃鈺祥為主編寫的《“赤腳醫生”培訓教材(供南方地區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醫學院、浙江中醫學院等集體編著的《“赤腳醫生”手冊》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組”出版。這兩本書以醫治農民常見病為中心,清晰明瞭,簡單易行,實用性強,不僅成為“赤腳醫生”學習的必備教材,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其中的《“赤腳醫生”手冊》,不僅全國的“赤腳醫生”人手一冊,正規醫院裡的醫生也人手一冊,供他們為病人治病時參考。許多普通百姓也買來閱讀以增加一些醫學知識,對照它來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況;生病的人也透過它來了解一些治療方法。甚至有人說,《“赤腳醫生”手冊》是當年發行量僅僅次於《毛主席語錄》的書,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腳醫生”手冊》出版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譯成5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在今天許多國家的書店裡,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腳醫生”手冊》。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幾位學者在中國拍攝了一部專門向國外介紹“赤腳醫生”的長達52分鐘的紀錄片《中國農村的“赤腳醫生”》。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中國“赤腳醫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炮製針對農村常見病的藥物和使用小小銀針治大病的情形。該片在許多國家放映後,引起了強烈反響。正是這部片子,把中國的“赤腳醫生”推向了世界,推動了全球的“中國‘赤腳醫生’熱”。《赤腳醫生手冊》毛主席指示紀念章赤腳醫生宣傳畫赤腳醫生瓷板藝術品赤腳醫生採藥圖黃胄(1976年)作傣族赤腳醫生黃胄作品赤腳醫生赤腳醫生黃胄作赤腳醫生鈐印:黃胄題識:黃胄於病中練筆。赤腳醫生黃胄1975年作赤腳醫生黃胄作赤腳醫生國畫方增先作《赤腳醫生暖咱心》赤腳醫生,版畫景德鎮大師吳康72年作品赤腳醫生到農村文革赤腳醫生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