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控股成立
在46年前的今天,1974年6月25日(農曆1974年5月6日),淡馬錫控股成立。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Holdings),也稱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對其擁有100%的股權。由於自成立以來到2004年9月為止從未公佈過財務報表,因此被認為是新加坡最神秘的企業之一。淡馬錫的產生“淡馬錫”三個字是馬來語“Temasek”的音譯。淡馬錫公司成立於1974年,是由新加坡財政部負責監管、以私人名義註冊的一家控股公司。那麼為什麼在7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要成立這麼一家公司呢?它成立的背景是什麼?它的任務是什麼?它與新加坡政府又有什麼關係?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簡要地回顧新加坡經濟發展史。新加坡1959年從英國取得自治權,特別是自1965年與馬來西亞分離後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國家主權及經濟發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剛剛誕生的新加坡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創造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為此,新加坡採取了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經濟方針。當時新加坡的一些基礎產業,如交通運輸、造船業,都是由政府出面興辦的國有企業。在新加坡,人們把這類企業稱為與國家有聯絡的企業,簡稱“國聯企業”。經過近10年恢復和發展,到70年代初,新加坡取得全民就業,政府調整了經濟發展政策,即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由於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新加坡利用其特殊的戰略位置,決定發展新加坡原油加工業。於是1977年由政府出資成立新加坡石油公司(SPC),不久又建立新加坡化工集團(PCS)。與此同時,政府還投資興建了一批高科技的電子和計算機產業。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由政府各部門出面興辦的企業(即國聯企業)越來越多,如何加強對這些企業的管理與監管,使他們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而不是躺在政府身上,處處依賴政府的保護和幫助,這是擺在當時新加坡政府面前一個十分迫切而又艱鉅的課題。70年代中期之前,新加坡政府為了進一步促進全國基礎設施的發展和管理,成立一些所謂“法定機構”,這些法定機構集政府職能與企業經營為一體,如電力局、郵電通訊管理局、石油管理局等(類似我國的電力、鐵道、郵電部)。實行政企統一,既制定法規、政策,又進行行業管理和經營。隨著各類工業發展規模和企業數量的增加,政府感到要管理好眾多的國聯企業負擔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為此,政府逐步實行將制定工業政策和法規與企業的經營的職能分開,並將有關行業的管理機構進行合併。為了不影響企業的發展,確保原國有資產不流失,並能增值,在1974年,新加坡政府決定由財政部(投資司)負責組建一家專門經營和管理原國家投入到各類國聯企業的資本的國家資產經營和管理公司。這家公司就是淡馬錫公司,它是按照新加坡公司法的有關規定,以私人名義註冊成立的控股公司。根據當時政府的委託,新加坡開發銀行等36家國聯企業的股權(總額達3.45億新元,約合7000多萬美元),被授權由淡馬錫公司負責經營。政府賦予它的宗旨是:“透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發展簡史淡馬錫控股成立於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資擁有的幾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卻始終保持神秘。作為豁免私人企業,淡馬錫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樣公開每年的財務報表,因此一直以來對該公司的傳聞都不斷。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淡馬錫控股除了投資新加坡本地市場外,也把亞洲市場和發達國家市場視為投資終點,大約一半的資產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其中主要的投資包括馬來西亞電信、印度的ICICI銀行、澳大利亞第二大電信公司Optus。後來該公司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先後出資購買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股份等。淡馬錫大事記1974年6月25日,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成立,政府將36家國營公司的股權轉入淡馬錫旗下。1975年~1997年,分別控股星展銀行、新加坡航空、新加坡電信、新加坡科技電信媒體公司、PSA國際港務集團等數十家大型企業。1996年,丹那巴南任淡馬錫控股董事長。2001年,淡馬錫決定改變經營戰略,以積極的投資獲取更多的回報。2002年,何晶出任淡馬錫執行董事兼CEO。2003年6月起開始參股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包括印尼金融銀行、韓國國民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渣打銀行等。2004年10月首次公佈的年度財報顯示,2003財年的股東總回報率高達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