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企業家王永慶出生
在103年前的今天,1917年1月18日(農曆1916年12月25日),臺灣首富“經營之神”王永慶出生。“經營之神”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生於臺北縣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縣。其父王長庚以茶為生,生活頗為艱辛。15歲小學畢業那年,王永慶便到茶園當雜工,後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就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1954年籌資創辦臺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靠“堅持兩權徹底分離”的管理制度,他的“臺塑集團”發展成為臺灣企業的王中之王,下轄:臺灣塑膠公司、南亞塑膠公司、臺灣化學纖維公司、臺灣化學染整公司、臺旭纖維公司、臺麗成衣公司、育志工業公司、朝陽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國還經營著幾家大公司;部資本額在1984年就達45億多美元,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佔臺灣國民生產毛額的5.5%,在民間企業中首屈一指。與臺塑集團企業有著存亡與共關係的下游加工廠超過1500家,如今,在臺灣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學工業界他居“50強”之列,是臺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王。2008年6月,福布斯公佈王永慶身價68億美元,位居臺灣第二。2008年王永慶在美國時間10月15日上午於美國過世,享壽92歲。延伸閱讀:“經營之神”王永慶:勤勞而聰明的人不可重用延伸閱讀:“經營之神”王永慶:勤勞而聰明的人不可重用他是王永慶,臺灣首富,被譽為臺灣經濟奇蹟的象徵。他也是臺灣經營之神,他的經營理念備受歡迎,影響了幾代企業家。本文摘錄如下案例,以饗讀者。“經營之神”王永慶一.米店經營三個秒招王永慶在經營米店時,用了三個秒招就讓該店脫穎而出。1.提高質量當時,臺灣的碾米技術非常落後,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礫和小石頭等雜物。通常老百姓買回家後自己處理。王永慶則將雜物揀乾淨才出售,憑此做出了好口碑,贏得了顧客好感,從而讓生意越做越好。2.送米上門早年,米店都不送貨上門,王永慶看到一些年紀大的阿姨背不動,就主動幫它們送到家。送米的時候,先把舊米倒出來,再把新米放進去,如此細心體貼服務贏得了更多客源。3.可以賒賬以前窮人很多,米店都不賒賬,往往都是領了工資才去買米。王永慶開啟了賒賬購物的先河。這一招,很受老百姓的歡迎,口碑越來越好。二.“壓力管理”是發展的直接動力“臺塑集團”於1957年建成投產,從不被看好到今天台灣企業的王中之王。“壓力管理”是這家企業謀取生存和發展之道的直接動力。把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既是市場制勝之道,也是生存之道。面對殘酷的競爭環境,王永慶正是把“壓力管理”融入到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人為地給臺塑集體制造生存壓力,讓臺塑人有壓迫感,才有了後來的輝煌成績。三.人才觀:德才兼備才可重用王永慶傳承了中國傳統的用人觀,在臺塑集團,德才兼備者可以重用。他是這樣解釋人才觀的:1.勤勞且聰明的人不可重用一個勤勞而聰明的人,看上去是個難得的全才,但容易包攬所有事情,結果就是底下養了一群懶漢,剝奪了底層員工的成長和存在價值。這樣的人做管理者,自己大包大攬累死,而員工卻閒的很,或者做什麼都沒水平。2.聰明但不勤勞的人可以當主管不勤勞,反而調動團隊的積極性,讓手下人忙碌起來。從這個意義上,管理者的懶惰,反而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體現自己應有的價值。3.不勤勞不聰明的人能用這類人起著“綠葉”的作用,讓每個人都覺得比他優秀、比他有,他的存在能讓其他人找到自信。從而激發大多數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4.勤勞不聰明的人不可用這樣的人撞了南牆也不死心,會沿著錯誤的方向蠻幹,越來越偏離目標,給團隊造成的損失也會越來越大。四.財散人聚,才聚人散懂得合理地散財的老闆,才能更好的用好“人才”。財產必須要流動的,散財不是“敗家”,而是為了聚人,從而達到聚財的目的。散財聚人,將“人才”作為重要資源,這樣的企業總能比其它企業獲得更多的先發優勢。五.把普通士兵培養成將軍王永慶從實踐中體會到,企業經營不善,問題不全在員工,而在老闆管理方法不當。人才都是逼出來的,越多的挑戰,越能加速一個人成為有用的人才。今天,單憑老闆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大生意。必須積極調動下屬,把士兵培養成將軍才會有更大的收益。平凡的人才,需要管理者去開發、培養,逐步授權讓他們挑重擔,這是迅速成長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