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20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葡萄酒泰斗郭其昌逝世

2011年6月20日(農曆2011年5月19日),中國葡萄酒泰斗郭其昌逝世。今天上午10時,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蘭廳將舉行一個遺體告別儀式,為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科研所教授高階工程師、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中國釀酒行業有突出貢獻專家,OIV金獎的獲得者郭其昌先生送行。郭其昌先生是2011年6月20日在北京逝世的,享年92歲。郭其昌(1919.6.15-2011.6.20)先生是一個永遠值得昌黎人懷念的老人。他年逾花甲後負責的“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研究和“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工作,都是主要在碣石山下的昌黎進行的。其科研工作,導致中國第一瓶乾紅葡萄酒於1983年在昌黎葡萄酒廠誕生。1984年11月,由他和嚴升傑等研製的北戴河牌赤霞珠乾紅葡萄酒,獲得輕工部酒類質量大賽金盃獎和全國優秀新產品獎。1919年10月出生的郭其昌先生,是山東青島人,1946年7月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化工系學化工專業。大學畢業後,因當時擔任青島啤酒廠的廠長朱梅與其家有世交關係,他比較順利地進入青島啤酒廠,開始進行酒類發酵技術工作。1947年,青島啤酒廠接收了當地的葡萄酒廠——美口酒廠,朱梅派他到美口酒廠擔任廠長,從而使他在28歲時即開始與中國的葡萄酒釀造業結緣。新中國成立後,郭其昌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青年專家。1954年,他在美口酒廠主持工作期間,應中央有關部門要求,為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日內瓦國際和平會議製作了一批起泡葡萄酒,受到表彰;1957年至1958年,他又作為中國葡萄酒釀造專家,到越南河內酒廠進行技術援助工作,進行改進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工作,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見,並被授予獎章和獎狀。1958年,郭其昌從越南迴國後奉調北京,到國家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工作,開始主要致力葡萄酒釀造技術的研究等工作,出任葡萄酒、果酒高階工程師。從那時起至1978年,他承擔了輕工業部科研專案《優良釀酒葡萄品種選育》,從300多個葡萄品種中,透過栽培和釀酒試驗,選擇確定了適合在有關地區栽培的優良釀酒葡萄品種23個。1962年至1963年,他負責進行《葡萄酒人工老熟的研究》,使原工藝3年酒齡縮短到新工藝1年,為此在1964年獲國家科委三等獎。1965年至1966年,郭其昌負責進行葡萄酒穩定性研究工作,解決了葡萄酒早期渾濁沉澱等技術難題。1972年至1978年,郭其昌負責《優質白蘭地的研究》,釀造的白蘭地產品達到了國際VSOP級白蘭地的水平。從1976年起,為了完成國內葡萄釀酒由甜型轉幹型的科研攻關專案,他開始負責進行《乾白葡萄酒新工藝的研究》,在沙城制酒廠用當地盛產的龍眼葡萄釀造出了乾白葡萄酒,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78年和1980年,他又先後開始負責承擔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研究和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工作,主要致力於乾紅葡萄酒的研製、生產等科學試驗。郭其昌對碣石山下的“花果之鄉”昌黎和昌黎果酒廠並不算陌生。1964年,在昌黎果酒廠生產的黿魚酒出現沉澱混濁,並發現含鐵量過高等問題時,他曾與著名釀酒專家朱梅一起到昌黎果酒廠瞭解情況,幫助廠裡解決問題。那時,他就認識了參加由河北省第一輕工業廳組織的果酒試驗小組的嚴升傑,也對昌黎果酒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其昌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負責進行的幾項研究工作,主要是配合葡萄酒企業加快新產品開發,特別是研製、生產符合國際標準的幹型葡萄酒的工作;其中後兩項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昌黎進行的,其直接成果就是催生了中國乾紅葡萄酒在碣石山下的昌黎誕生。郭其昌到昌黎指導和主持乾紅葡萄酒的研製工作,是將其與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研究、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工作結合進行的。1980年春天,昌黎果酒廠進一步加大了專用釀酒葡萄基地的建設工作。為此,企業專門成立了原料基地股,由郭繼明任股長,股員有施健、張潤華、安文茹、齊景彬、邸志正、張瑞豐等。這一年春天,昌黎葡萄酒廠再次從山東引進晚紅密、法國蘭、煙73等優良釀酒葡萄品種,栽植在昌黎縣的梁各莊、後營、段家店、坎上、施各莊等村,並在撫寧縣的黃金山頭、劉義莊、桑園等村,以及前朱建坨、沙子窩、西河南等村進行栽植,使釀酒葡萄的栽植面積再度擴大。1981年1月,企業的名稱由“唐山地區果酒廠”改稱“唐山地區葡萄酒廠”,並與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簽定的為期3年的《新工藝或新產品的科學研究合同》。為了落實《新工藝或新產品的科學研究合同》,昌黎葡萄酒廠又透過山東葡萄試驗站,從煙臺等地引進30萬根梅麓輒、霞多麗、佳麗釀、貴人香等新品種釀酒葡萄種條,在昌黎縣9個公社的31個大隊發展葡萄基地669畝,栽植成活釀酒葡萄秧苗19.1萬株;同時,又開闢有75畝葡萄苗圃培育種苗。1982年春天,昌黎葡萄酒廠進一步擴大新型釀酒專用葡萄的栽植面積,並加強了赤霞珠等釀酒葡萄的栽植工作。當時,根據郭其昌先生的意見,企業以每株3元錢的價格從北京植物園引進國際名種赤霞珠葡萄營養袋苗木2萬株,以每株1元錢的價格從北京植物園引進赤霞珠葡萄種條1萬株,放到昌黎城東的後營等村栽植,建立了有一定面積的赤霞珠葡萄園。據昌黎葡萄酒廠原料基地股當時所做的工作總結,這一年春天,昌黎葡萄酒廠計引進赤霞珠、蛇龍珠、品麗珠、梅鹿輒、黑比諾、法國蘭、晚紅蜜、煙73、煙74等專用釀酒葡萄枝條46.7萬株,在昌黎和撫寧的一些鄉村栽植有851畝,並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品種區域化栽培。至此,昌黎葡萄酒廠的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已經完全成型。進入1983年,為了進一步加強釀酒葡萄基地建設,昌黎葡萄酒廠在企業建制升級以後,把原料基地股改建為基地科,由郭繼明出任副科長,依然擔任主要負責人。至此,昌黎葡萄酒廠的新型釀酒葡萄基地已經形成一個較大規模,並開始根據郭其昌的指導,進行新的釀酒葡萄優良品種的選育等工作。也是從1980年開始,昌黎葡萄酒廠著手組織有關人員籌劃修建新工藝葡萄酒生產車間。同年秋天,昌黎葡萄酒廠建立了以生產技術股股長嚴升傑為組長的攻關小組,開始進行不同葡萄品種的組合釀製乾紅葡萄酒的小型試驗等工作,進行乾紅葡萄酒的研製、生產準備工作。進入1981年,經過一年多的醞釀與準備,國家輕工業部決定正式實施《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1981年1月25日,在農曆辛酉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國內著名的釀製葡萄酒專家、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高階工程師郭其昌,被請到昌黎縣城,開始主持《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並給昌黎葡萄酒廠參加試驗的有關人員講解和傳授乾紅葡萄酒釀造知識與技術,培訓乾紅葡萄酒釀造專業人才。這一天,昌黎葡萄酒廠與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簽定了為期3年的《新工藝或新產品的科學研究合同》。雙方在合同中約定:“根據輕工業部重大科學研究專案《葡萄原料優良品種選育》的精神和赴法葡萄酒、白蘭地技術考察得到的有關經驗,雙方為了乾紅葡萄酒研究和擴建平面佈置及新裝置試用等,將國外經驗儘快在我國實現,以達到豐富人民生活和生產出更多的出口對路產品,為此,雙方經過協商特立此研究合同。”《新工藝或新產品的科學研究合同》計15條,對雙方和共同承擔的任務與職責等進行了明確分工和宣示,其中還有雙方派出的“新工藝或新產品的科學研究”專案負責人——郭其昌與嚴升傑的簽章。從此,昌黎葡萄酒廠與國家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正式建立了廠、所掛鉤關係,結成生產科研聯合體,簽訂了《新工藝或新產品的科學研究合同》,約定共同借鑑法國釀造乾紅葡萄酒的先進工藝和裝置,攻克乾紅葡萄酒生產技術難關,研製、釀造和生產中國乾紅葡萄酒。1981年2月20日,元宵節剛剛過去一天,昌黎葡萄酒廠與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又和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業機械設計研究所、輕工業部廣州設計院、上海飲料機械廠、河南省新鄉輕工機械廠,一起在碣石山下的昌黎縣城簽定了《間歇熱處理果漿釀製乾紅葡萄酒裝置試製的研究合同》,約定“六方負責從設計裝置、試製、配套、配合工藝試用的研究,並儘快在我國釀製優質乾紅葡萄酒中應用,以達到豐富人民群眾生活和生產更多的出口對路產品”。為此,決定由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業機械設計研究所負責提出釀造乾紅葡萄酒使用的旋轉換熱器、壓榨機的設計方案、產品說明和裝置圖紙,以及裝置試製中的注意事項等;由輕工業部廣州設計院負責提出葡萄破碎機和輸漿泵的設計方案、產品說明和裝置圖紙,以及裝置試製中的注意事項等;由上海飲料機械廠根據廣州輕工業機械設計研究所提供的旋轉換熱器的設計方案說明和圖紙進行試製;由河南省新鄉輕機械廠工根據廣州設計院負責提出葡萄破碎機和輸漿泵的設計方案、說明和圖紙進行試製;旋轉換熱器、葡萄破碎機和輸漿泵等裝置均必須在這一年的6月底之前製成交貨。同時約定,輕工業部食品發酵研究所負責提出工藝設計的實施方案,配套裝置的設計和平面佈置等圖紙,並對這一工藝所試製的乾紅葡萄酒的質量負責。昌黎葡萄酒廠根據裝置大小和平面佈置圖紙,負責完成5133平方米廠房和4000噸生產能力的擴建專案,以及生產乾紅葡萄酒的車間的平面佈置,進行組裝裝置,進行有關配套裝置的製造和新裝置試用等工作,並負責提供足夠的試驗所用的專用葡萄等原料。兩個研製、生產中國乾紅葡萄酒的合同相繼簽定以後,在輕工業部機械局、科研司的直接領導和協調下,各個所、廠各司其責,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立60週年的喜慶日子到來之際,相繼完成了旋轉換熱器、葡萄破碎機和輸漿泵等裝置的設計、試製等工作,按時在昌黎葡萄酒廠新建立的葡萄酒新工藝生產車間,進行了安裝、除錯等工作。當時,在國家輕工業部機械局的組織下,參加這項關係到中國葡萄酒發展命運的裝置設計、試製等工作的,有輕工業部機械局的黃靜波、輕工業部科研司的戚沛珍、輕工業部外事局的劉馴剛、輕工業部科學研究院的馬仁秋、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的郭其昌、輕工業部廣州輕工機械局的張一慧、輕工業部廣州設計院的湯一鳴、上海飲料機械廠的姚小蘊、莫仲虞、金美庭、劉忠連和湘潭市輕工機械廠的趙鐵雲、徐志偉、李國亞,新鄉機械廠的段德方、崔勝利、李水生、侃大江,河北省輕工業局食品處的範長秀,唐山地區輕工局的杜守忠,以及昌黎葡萄酒廠的嚴升傑、王成宴、張樹文、王海、高井春、劉英、莫協中、邱意華、肖士文、蘇玉環、王新榮、商文珍、顏仲雨、潘志強、黃建國、王樹蘭、孔現政、王永德、杜士奎、陳玉林、趙振峰、趙迎森等工程技術和其他人員。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法國先進裝置和工藝,諸多單位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合作完成了破碎去梗機、壓榨機、緩衝罐、橢圓芯轉子泵、旋轉換熱器、保溫過濾貯酒罐、薄板換熱器、發酵罐八項裝置設計、生產和單機試車及查定工作,八項裝置均符合工藝要求。昌黎葡萄酒廠與各方面協作,相繼完成這些裝置的安裝、試驗等工作,從而在昌黎葡萄酒廠形成了一套能釀造乾紅葡萄酒,以及桃紅、半甜白等葡萄酒的新型裝置,其中JLY630壓榨機,XX30—20/3橢圓芯轉子泵達到了國家輕工業部裝置鑑定標準。後來,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依據這些生產裝置提供的樣機,透過一些列試驗、認定等,提出一個完整的工藝裝置配套工業性試驗計劃。釀造乾紅葡萄酒等葡萄酒的工藝裝置安裝完畢以後,就只待研製乾紅葡萄酒工作的順利完成了。昌黎葡萄酒廠為了完成乾紅葡萄酒等新型葡萄酒的研製和生產等工作,責成技術股股長嚴升傑,組織商文珍、張秀、王海、杜士奎、蘇玉環、郭繼明、張小密、高亞白、邱益華、陳玉林、馬新民、王永德、王淑蘭等工程技術人員,成立乾紅葡萄酒科研小組。乾紅葡萄酒科研小組劃分5個專業組,擬定了24個課題,各負其責,抓緊進行各項科研工作。這5個專業組,分別負責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工作,擴植髮展釀酒葡萄基地1000畝,引進29個釀酒葡萄名種,選育45萬株苗木催根;進行熱浸提工藝、發酵溫度與時間控制的研究,以及新型20噸/時系列前加工裝置的應用試驗;進行乾紅葡萄酒酵母菌的選擇與培養、應用的研究,以適應利用熱浸工藝、SO2和複合型工藝生產乾紅葡萄酒(主要由商文珍和其副手李德香等負責);進行葡萄原酒陳釀與隔氧措施、裝瓶與成品酒穩定性的研究,以及後加工管理和酒瓶商標設計等工作;對葡萄酒質量的控制及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確定19項技術指標與產品質量的關係。24個課題分別為釀酒葡萄的組織培養育苗法,適於乾紅、桃紅等葡萄酒釀造使用葡萄的選擇,熱處理果漿法與乾紅葡萄酒的質量,適於乾紅、桃紅葡萄酒酵母的選擇,乾紅葡萄酒前加工工藝的研究,乾紅葡萄酒後加工工藝的研究,乾紅葡萄酒穩定性的研究,尋找熟練後研究需要的方法,以及葡萄自動稱重機,緩衝罐報警裝置、旋轉換熱器、保溫過濾貯酒罐、自清濾清器、螺旋輸送機、螺梗泵的購置,脫籽機、果汁分離機、壓榨機的維修,高位加熱罐、過濾葡萄籽濾篩、殘渣輸送裝置、貯酒罐製造和塗料、運葡萄斗車、運葡萄籽推車等生產裝置、材料的研製、試用,等等。當時,國家輕工業部提出的重點科學技術專案——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與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研究,是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的。1981年2月20日,昌黎葡萄酒廠在與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在簽定《間歇熱處理果漿釀製乾紅葡萄酒裝置試製的研究合同》的同時,又與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簽定了《釀酒原料優良品種選育》重點科學技術專案計劃任務書。雙方在計劃任務書中約定,在昌黎葡萄酒廠新建設的葡萄釀酒基地,進行優良釀酒葡萄選育工作,並進行乾紅葡萄酒葡萄酒的加工工藝等試驗。這一工作,是與全國一些地方的科研單位和釀酒企業是相互協作、同步進行的。從1981年春天起,在郭其昌的主持和指導下,嚴升傑率領昌黎葡萄酒廠乾紅葡萄酒科研小組的有關人員,與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的黎鹹臣、沙城制酒廠的田雅麗、新疆鄯善葡萄酒廠的卻四勐、王世勤、徐德政等科技人員密切聯絡,互通情報,開始對“釀酒原料優良品種選育”的專案課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郭其昌在嚴升傑等人陪同下,經常深入昌黎葡萄酒廠建設的釀酒葡萄基地,進行調查研究,挑選比較優秀的釀造乾紅葡萄酒的葡萄品種。透過了解與研究,郭其昌比較看重赤霞珠等釀酒葡萄品種,決定利用赤霞珠等葡萄原料,釀造中國自己生產的乾紅葡萄酒。而在此前,昌黎地區僅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的葡萄品種儲存區,有赤霞珠、梅鹿輒、黑比諾、煙74等專用釀酒葡萄的小量栽培;而由郭繼明等負責在昌黎、撫寧等縣建立的新型葡萄基地,雖然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引進的專用釀酒葡萄品種業已不少,但比較缺乏赤霞珠、梅鹿輒、黑比諾、煙74等品種的專用釀酒葡萄的栽培。還有一點,昌黎地區在那幾年新引進的釀酒葡萄秧苗不少,但大多尚未進入結果期,而研製中國乾紅葡萄酒的工作卻不能因此推遲。在這種情況下,郭其昌提出,一方面加快引進赤霞珠、梅鹿輒等乾紅葡萄酒專用釀酒葡萄的栽植,一方面設法從外地採購成熟的赤霞珠等釀酒葡萄。為此,昌黎葡萄酒廠於1981年秋天派出採購人員,到山東蓬萊等地有栽植多年的赤霞珠等釀酒葡萄的地區,收購了一些質地良好的赤霞珠等釀酒葡萄,透過海上運輸,經秦皇島口岸運回昌黎,供由郭其昌親自指導和嚴升傑具體負責領導的乾紅葡萄酒科研小組,試製不同品種與口味的乾紅等新型葡萄酒。最終,郭其昌和嚴升傑等人選擇被西方人奉為唯一有資格供神用的赤霞珠葡萄為主要釀酒葡萄,配以品麗珠、蛇龍珠等釀酒葡萄,釀製出口味比較獨特、豐潤且有多樣化的特質的赤霞珠乾紅葡萄酒。1982年秋天,昌黎葡萄酒廠繼續派人從山東煙臺等地收購赤霞珠等釀酒葡萄,開始大批投料,成批次試製乾紅葡萄酒釀酒汁液。1983年3月,已經改任昌黎葡萄酒廠技術科科長的嚴升傑,升任昌黎葡萄酒廠副廠長,主要分管果露酒生產和乾紅等新型葡萄酒的研製、生產等工作。就在進入1983年之際,嚴升傑率領參加乾紅葡萄酒研製攻關的諸多工程科技人員,經過幾年時間的艱辛努力,先後完成24個系列課題的研究,最終在郭其昌的親自主持和指導下,從原料、工藝、裝置三方面配合進行,以有浸提時間短、減少果籽進入酒中的澀麻感,葡萄所帶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酶多被破壞,可防止酒遇氧,容易氧化而使色澤變棕,野生酵母殺死,可用人工酵母發酵,不帶皮渣,可節約發酵容器的溶積,因含單寧等物資較低,對加快紅葡萄酒的陳釀有幫助等優點的熱浸法新工藝釀製,以赤霞珠葡萄為主要釀酒葡萄,配以品麗珠、蛇龍珠等釀酒葡萄,研製出中國第一瓶乾紅葡萄酒,使“中國第一紅”——北戴河牌赤霞珠乾紅葡萄酒在昌黎葡萄酒廠得以順利誕生。昌黎葡萄酒廠首批生產的北戴河牌乾紅葡萄酒,是在1983年1月在已經建成有兩三年的新工藝車間罐裝的。當時,郭其昌和嚴升傑等人從3噸赤霞珠等葡萄原酒中選擇上好汁液,利用乾紅葡萄酒科研小組的商文珍和其副手李德香等移植、繁育的專業釀酒酵母,採用全套熱浸法新工藝,釀製了第一批乾紅葡萄酒。由於當時從北京的長城飯店、建國飯店等涉外單位僅回收到2000多個進口葡萄酒的波爾高尼酒瓶(那時國內尚無掌握生產進口型葡萄酒瓶技術的玻璃廠家),僅罐裝了200多箱,不到2噸(110餘箱為1噸)。中國第一瓶乾紅葡萄酒在碣石山下的昌黎縣城誕生以後,趕在1983年春節到來之際(是年春節為2月13日),被送到北京友誼商店和北京飯店、長城飯店、建國飯店、崑崙飯店、多倫多飯店等涉外商店、賓館試銷,並送到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品嚐。那時,回收進口酒瓶和試銷昌黎葡萄酒廠的第一批乾紅葡萄酒產品,都是由郭其昌在輕工業部食品發酵研究所工作的長子郭松源負責承擔的,前前後後,進展得都比較順利。1983年1月,乾紅葡萄酒在昌黎葡萄酒廠順利研製、生產成功。進入1984年,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郭其昌與昌黎葡萄酒廠的嚴升傑等科技人員繼續密切協作,利用昌黎葡萄酒廠的科研力量和新工藝生產車間,又接連研製和生產出北戴河牌佳麗釀半乾桃紅葡萄酒、北戴河牌麝香半甜白葡萄酒等國際流行的半乾型高檔葡萄酒,成功地完成了國家輕工業部下達的《葡萄酒生產新技術工業性試驗》重大科研專案。從1983年春節起,昌黎葡萄酒廠研製的北戴河牌赤霞珠乾紅葡萄酒,開始在北京友誼商店和北京飯店等涉外服務單位試銷。至此,中國結束了沒有自己研究、釀造和實行工業化生產的乾紅葡萄酒等國際上異常走紅的葡萄酒產品的歷史。“十年磨一劍。”整整10個春秋,昌黎釀酒人在國務院決定在一些城市和地區重新實行市管縣體制,唐山地區撤消,昌黎縣劃歸秦皇島市管轄這一年,圓了自己的“紅酒”夢。北戴河牌赤霞珠乾紅葡萄酒在昌黎研製成功以後,郭其昌先生仍然與昌黎釀酒人保持密切聯絡;昌黎釀酒人一直沒有忘記郭其昌先生對研製“中國第一紅”做出的主導性卓越貢獻。郭其昌先生最後一次來昌黎,是在2007年夏天。那年的8月19日晚上,昌黎縣人民政府和國家葡萄酒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華夏酒報社,共同在昌黎黃金海岸中技度假村宴會廳舉辦了“郭其昌從事葡萄酒行業六十年慶祝酒會”。當時,時年88歲的郭其昌先生在夫人陪伴下,接受了來自全國酒類管理部門、產區政府、葡萄酒骨幹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科技專家、營銷專家等300多人的衷心祝賀。“六十年來,他始終戰鬥在葡萄酒科研工作的第一線,用自己的付出換來了中國葡萄酒行業今天的輝煌,80高齡依然參與《國際葡萄釀酒法規》的翻譯,為中國葡萄酒與國際的接軌奔走呼號,新中國第一瓶乾紅、第一瓶乾白、第一瓶起泡酒……是他,奠定了中國葡萄酒發展的基礎,我們葡萄酒行業的人,都應該永遠記住他,中國葡萄酒事業的奠基人。”經典的頒獎詞,概括了郭其昌先生從業六十載的艱辛與貢獻。會上,郭其昌先生髮表了自己從業六十年慶典感言。他說:“首先感謝主辦單位對我從業六十週年的褒獎所做出的一切。六十年彈指一揮間,想一想1949年我國葡萄酒行業的區區84.8千升的產量,看一看現在幾個產區蓬勃興起的葡萄酒產業,令人鼓舞興奮。毫無疑問,是各方面有識之士的前瞻和支援以及六十年的不懈和執著帶來這一切。”這當是郭其昌先生留在他的“第二故鄉”昌黎的最激情的話語了。中國葡萄酒界的泰斗郭其昌先生走了。昌黎人民將永遠懷念他!2011年6月26日晨於碣陽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