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天文學家蘇頌去世
在919年前的今天,1101年6月18日(農曆1101年5月20日),渾天儀的製造者蘇頌去世。1101年6月18日,渾天儀的製造者,我國宋代天文學家蘇頌去世。蘇頌(1020—1101),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慶曆二年(1042)蘇頌中進士,為宿州觀察推官。次年任江寧知縣。三年任滿,正趕上父親蘇紳病逝。他葬父京口,從此移居潤州丹陽。皇祐五年(1053)改任館閣校勘。嘉祐六年(1061)出知潁州。嘉祐八年召為開封府界提點諸縣鎮公事。治平二年(1065)遷三司度支判官。熙寧四年(1071)任婺州知州。熙寧六年,轉毫州知州,八年,知應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寧十年又調朝廷修史。元豐元年(1078)知開封府。二年,改知濠州,三年,知滄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職。元祐八年(1093)知揚州,再次出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時,蘇頌盡其所能,為民造福。如開封府界提點諸縣鎮公事時,他“建請浚自盟、白溝、圭、刀四河,以疏畿內積水”①,興修水利,保田防災。元豐四年(1081)知滄州時,黃河氾濫。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險性,並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提出較好的解決辦法:“臣竊見滄州東北有三堂泊,縱廣百餘里,下連海道,地名黑龍港。……其西與御河破藏口及範橋鎮相去不過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東注泊內。既滿溢則由黑龍港以入海,其勢甚易。”在杭州任內,他把鳳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區,做自來水用,造福於百姓。在淮南轉運使任內,他見到因饑荒造成哀鴻遍野,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景,於是立即上書,為百姓請求救濟:“臣竊聞近日甚有近北災傷人民流移往鄰路州逐熟,……今並淮諸郡,雖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價騰踴。萬一將來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歸業之期。坐食貴谷,便見所失。彼時須煩縣官賑救,為惠差遲,則其敝益甚矣。臣以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價,若物貨之平,則莫若為糶給,使之常食賤價之物,則不覺轉移流徙之為患也。”②他不僅想到荒年中對災民的賑濟,而且想到賑救後物價如何保持平穩,流民如何歸業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長遠的。當時各地爭修寺院,皇帝也濫賜匾額,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經濟負擔。蘇頌又挺身而出為百姓請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條約,今後不許特創寺院宮觀。”對違法而建的寺院“並令州縣檢括指揮一切毀拆,許諸色人收買請射,永為己業”。③蘇頌關心民瘼,體恤百姓,深為皇帝所知。熙寧九年(1076)正月,蘇杭地區再次鬧災。在選任地方長官時,神宗稱“蘇頌仁厚,必能拊安吳人。”蘇頌於皇祐五年任館閣校勘,開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遷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同知太常禮院,嘉祐二年(1057)改任集賢校理、校正醫書官,四年,兼任殿試復考官,五年,遷太常博士,仍兼校正醫書官等職。六年,出知潁州。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職,主要是編校古籍,歷時九載。熙寧元年(1068)任知制誥,二年,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同知審官院。三年,權同知貢舉,因拒絕草詔李定為監察御史裡行而被神宗撤職,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職,主要是做文秘工作。熙寧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實錄,兼提舉中太一宮和集禧觀,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元豐四年(1081)又被召回吏部,詳定官制。五年,進尚書左丞,七年,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國行政大權。蘇頌在朝廷任職期間,第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是校正編撰古籍,由此他廣泛接觸有關文獻資料,為他成為一個淵博的學者創造了條件。蘇頌在朝廷任職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拒絕草詔任命李定為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裡行。他三次拒絕起草詔書,神宗憤怒地斥責說:“輕侮詔命,翻覆若此,國法豈容!”①於是將蘇頌撤職。但蘇頌幾次拒絕草詔,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破格提拔李定違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須依法而行。第二是李定不夠破格提拔的標準,他“素無聲稱”,不能因偶有奏對稱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邊考察,果有奇謀碩畫,再破格提拔也不遲。蘇頌的這些意見是十分誠懇的。蘇頌在朝中任職的第三件事是參與改革。元豐年間改革官制,是神宗與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豐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詳定官制。他積極參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職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豐以前,官用來定品階俸祿;職為殿閣、文學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寵。唯差遣為實職,可行使權力。這樣造成了官稱與實職不符,機構混亂,冗員過多等弊病。蘇頌在這方面提過許多有益意見。在《奏乞將常平倉等公事付逐路轉運司其提舉官改差充本司勾當公事》中,他提出把發放青苗錢的提舉常平司歸各路轉運使管轄,這樣,不致政出兩門,使州縣長官不知所從。這也是他為當時機構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議。蘇頌所處的時代,朝中派系鬥爭席捲了整個政治舞臺。他卻能始終不立黨援,不入派系,這正說明了他的堅定和穩健,也表明他確實是個成熟的政治家。蘇頌第一次領導科技工作是從嘉祐二年(1057)任校正醫書官開始的。最初他參與編撰《嘉祐本草》,後來又領導《圖經本草》(也稱《本草圖經》)的編寫工作。他在領導這一工作時採用了發動廣大醫師和藥農呈送標本和藥圖,並寫出詳細說明的方法,改變了以往從書本到書本的脫離實物的弊病,從而為糾正藥物的混亂與錯訛作出了重大貢獻。蘇頌於嘉祐二年與林億等編撰《嘉祐本草》,把唐《新修本草》與宋初《開寶本草》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他並不滿足一般的推進,而是要在用藥領域有新的開拓,並徹底解決本草從書本到書本,陳陳相因,以訛傳訛的弊病。他發動全國的醫生和藥農採集標本,繪製藥圖,填寫說明,終於完成了圖文結合的《圖經本草》,使它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書。李約瑟對《圖經本草》給以極高的評價:“作為大詩人蘇東坡詩友的蘇頌,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藥物學家,他在1061年撰寫了《圖經本草》,這是附有木刻標本說明圖的藥物史上的傑作之一。在歐洲把野外可能採集到的動植物加以如此精確地木刻並印刷出來,這是直到15世紀才出現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