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華僑企業家黃奕住逝世
在75年前的今天,1945年6月15日(農曆1945年5月6日),愛國華僑企業家黃奕住逝世。黃奕住傳奇苦難的童年黃奕住,南安金淘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12月7日出生,因僻山村嬰兒死亡率極高,其父黃則華希望能留住這個剛出世讓其傳宗接代的兒子,故取名“住”,俗呼“阿住”,是為小名。按黃氏昭穆序列,阿住屬“奕”字輩,故大名“奕住”。阿住有三個弟弟、二個妹妹,一家人全靠父親務農和母親莆氏紡紗的微薄收入養活,常常斷炊。好強的莆氏,怕鄰居發現她家斷糧,就起火燒水,製造炊煙裊裊景象裝門面,其實是喝水度日,因此,只得把第二個兒子送給遠房親戚,把二個女兒送給柯姓、莆姓農家做童養媳。阿住小時候讀過幾年私塾,“聰慧過常兒”,但喝水充飢的艱難生活只能輟學,擔起“晨輒入山樵採,錢供椒水”的生活擔子,幫助父親幹農活。可黃則華不願阿住循祖輩的腳印而不見天日的老路,就送12歲的阿住跟伯父學剃頭手藝。師從三年後,阿住獨自挑起了剃頭擔子,當起了走村串鄉的剃頭匠。1884年的一天,阿住為一富紳剃頭,修面時富紳突然咳嗽,猝不及防,剃刀微傷了富紳的額角,儘管阿住連連道歉陪不是,可那富紳還是大聲漫罵斥責他,還揚言日後要算賬。阿住深感害怕,惹他不起,就躲到外村避禍。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向父母提出:乾脆離開金淘到南洋謀生的想法,父母“喜其能自奮”。於是賣掉一丘祖產田,得銀36元,作為他下南洋的盤纏。1885年春,黃奕住身懷36個銀元,帶著幾件衣服和剃頭工具,徒步100多里來到廈門,準備搭船去南洋。艱辛的飄泊在廈門,阿住寄居在“山民棧(客棧)裡,等候船期。不久,他搭同安華僑黃仲涵的木帆船往新加坡,船費待到新加坡找到工作後再償還。經過顛跛的海上航行,總算順利的到達新加坡。在一鄉親的小店裡“弄幫”,有空就到碼頭人多的地方為人剃頭。由於阿住為人親和,認識他的人日多,人們就親熱地稱呼他“剃頭住”。經過一年的努力,他還清了船費。1886年春,他轉往蘭,還是為種植園的華僑工友們剃頭。可是,理了一年多的發,仍然賺不到錢,富不起來,頗有些俎喪和無奈。1887年,他又轉往蘇門臘的棉蘭,生活狀況沒有多少好轉。於是在1888年,再轉到爪哇的三寶壟,就是我國明代航海家、三下西洋的鄭和登陸的地方。在三寶壟,先在鄉親的雜貨店幫忙,但很快發現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於是又重操老行當,幹起剃頭本行,走街串巷,上門為華僑理髮,有時夜裡就寄住在媽祖廟裡。一天,他為老華僑魏嘉壽理髮時,向魏傾訴了自己的苦悶和想法,阿住說:剃頭可以餬口,但一輩子也發不了財,想放棄理髮行當,改做商販,做小本買賣。正巧老華僑就是做小賣買起家的,他支援阿住的想法,還借給他五盾作本金。於是,阿住把剃刀用磨石銼殘,連同其他理髮工具,一起用布包好,綁上石頭沉入太平洋,賭咒發誓不再剃頭了!糖王的腳步阿住用魏嘉壽借給的5盾和自己的小積蓄作基本金,買些小雜貨、食品,挑到三寶壟的郊區土著村落叫賣,同時收購土特產回三寶壟市區賣,兩頭賺錢。加上他為人熱情,服務態度好,又恪守信用,很快有了些資金。他要以貨郎擔開路,踏上經商致富之路。阿住挑著貨郎擔,細心觀察市場動態,籌劃著新的生計。他發現咖啡行當不錯,就把貨郎擔換成咖啡擔,生意火紅,很快有了盈餘。於是他進一步在花旗銀行前租下固定地點,擺設咖啡茶檔,兼營糕點食品。真是時來運轉,由挑擔到擺攤,由遊動到定點,也就是由行商到坐賈,角色的轉換,帶來豐裕的收入,漸漸充實了起來。阿住的和靄可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加上他的生意經,顧客盈門,生意興隆。一個人既要進貨,又要煮咖啡,洗杯盤,還要給顧客送糕點食品,實在忙不過來。這時,在他的咖啡攤旁也擺咖啡攤的土著姑娘蔡僵娘,提出合夥經營,阿住主外,她主內,煮洗管攤子她包了。從此,他倆的生意更加紅火,收入更加豐戤。1891年,他倆在三寶壟市最繁華的佐哈爾市場開起了“日興雜貨店”,從此就由行商小販真正成為固定坐賈,也就落地生根。緊接,“日興雜貨店”做起了批發,改為“日興商行”;再後,又做起國際貿易,搞進出口生意。並在印尼經濟發展期中抓住進出口貿易中增長最快、最賺錢的蔗糖買賣,涉足糖業市場。日興商行還直接到各地糖廠收購蔗糖,轉手交易,從而迅速致富,像滾玉球一樣,到1897年時,已擁資百萬盾。阿住慎時度勢,將生意範圍做到全印尼,擴大到荷東印度,並將日興商行改組為“日興有限股份公司”,在三壟室市繁華的商業街中街上建起了自家的商行大樓,現為三寶壟國際商業銀行。至1913年,黃奕住的資產已達300-500萬盾之間,躋身爪哇四大糖王之一(餘三人為黃仲涵(建源公司)、郭春秧(錦茂公司)、張本福(戤隆公司))。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戰爭結束前的1917年,他利用荷印殖民當局的政策,逆向操作,實行大宗買進期貨和現貨,特別是遠期期貨,利潤十分豐富。糖價上漲對日興更加有利,上漲多少就賺多少,到1917年初,他的資本擴大了三倍,達到1000—1500萬盾,一躍成為千萬富翁。1918年,“一戰”結束,荷印政府命令工商企業補交1914—1918年戰爭期間5年的稅款,要阿住補交1500餘萬盾,相當於他全部資產的42%。其實,這期間的稅款早已交清,補稅無異於強徵勒索。就在這時,荷印政府又派員誘勸他加入荷蘭藉,以免交補稅。日本領事也出面遊說,要黃加入日本藉,也可免交。黃奕住“深以為恥”,嚴加拒絕。後經權衡改量,黃奕住於1919年4月5日懷揣2800萬美元的鉅款,回到祖國,選擇空居鼓浪嶼,另謀發展。傳奇的婚姻舊時的南安,有蓄童養媳的習俗,黃家也不例外,在阿住小時候,父母就給他娶了童養媳王時,養在家裡,同他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阿住16歲隻身赴南洋闖天下,歷盡艱辛,一直把心撲在事業上,無暇他顧。在三寶壟花旗銀行擺攤賣咖啡時,與他為鄰的攤主蔡僵娘,系當地土著姑娘,十分熱情大方,先是提出合夥經營,黃主外,她主內,兩相照顧,進而主動表示要嫁給他。這一突然到來的愛情,弄得阿住手腳無措,十分矛盾。感到身在南洋,確實需要有個女人為伴,而且僵娘為當地土著,對自己的事業有諸多優惠,頗有好處。可老家的王時怎麼辦?他把實情告訴了蔡,不料蔡十分開明,表示願意遵從黃家規矩,不計妻妾名分。三寶壟這頭擺平了,就立即寫信函告母親征求王時意見。王時也是明理之人,認為在南洋有一個能代替自己真心照顧好阿住的人,有了蔡足可放心,於是認可了蔡的婚事。同蔡結婚四年後,王時已經19歲,阿住返回老家與王時圓房,是為正室。這樣,阿住就有了個“兩頭家”,兩頭都要照顧。南洋這頭是事業,住的時間會長些。老家這頭是從小就在一起玩耍的王時,感情甚深,也難以割捨,只能抽空多回來。他赴南洋時,王氏將他換下的衣服不洗,掛在床頭,每想他時就抱衣聞留在衣服上的氣味,以解思念心切。她將此事告知阿住後,阿住頗為感動,對她的痴心長記心間。直至1945年6月逝世前,王氏一直侍奉在他的床前,阿住拉過王時的手,深情地說:“還是你好!”真情的回饋黃奕住完成了“黃家花園”三幢高階別墅的建設後,事業的發展方向作了戰略性的轉移,把重心移往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還涉足廈門的城市建設,且多有建樹。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業,因為他牢記輟學之痛,一定要進引彌補。他在南安老家,在廈門鼓浪嶼、在新加坡、在三寶壟捐資建造了許多小學、中學、圖書館、醫院,進而捐助上海復旦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嶺南大學及廈門大學等,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1920年,他創辦“日興銀行”,入股廈門商業銀行;1921年在上海創辦中南銀行,在天津、武漢、重慶、廈門設分行,在北京、南京、杭州、香港、廣州設支行,在蘇州、無錫、鼓浪嶼設辦事處,並取得發行鈔票的權利,到1935年取消私人銀行鈔票發行權時,中南銀行的發行額已達1.03億元,僅次於中國銀行,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的私家銀行。1931年出任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含組成立誠孚信託公司,入股香港東亞銀行。1932年入股新加坡華僑銀行,精心構築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金融網路。1945年6月15日病逝於上海,終年76歲。1919年到1935年,他在鼓浪嶼建房160幢,達4.15萬平方米,在廈門佔首位,還獨資建一條日興街。可以說鼓浪嶼每個角落都有他的房產。同時,黃奕住還投資閩粵鐵路、潮汕鐵路、漳廈鐵路,開採閩南礦產,投產上海、天津、廣州的紡織、毛紡、化學、水泥、礦務公司。成立廈禾汽車公司,建設廈門自來水、廈門和漳州電話公司,是廈門自來水、廈門漳州電話的奠基人。他還領導廈門的城市建設,成績卓著。他還捐鉅款救濟中國南北各省的水災、旱災、造福人民!總之,黃奕住從一個山村剃頭匠,成長為印尼糖王,中國金融界的翹楚,留下伎人難以忘懷的事業,是值得後人尊敬和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