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18日發生的大事件

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

2011年1月18日(農曆2010年12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中美關係需要平穩。兩國首腦握手據英國《金融時報》1月18日文章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是中美關係在最近一段時間內的頭等大事,也由於中美兩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胡錦濤此次訪美將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是在華盛頓完成的以兩國最高領導人會晤為核心的各種活動安排,這部分以政治為主基調。另一部分是在美國芝加哥進行的以經濟和文化活動為主的訪問。在中美兩國政府及各自外交部門最後清點此次訪問具體事宜的同時,兩國各界對此次訪問雙方提出的主要議題與各自想要達成的目標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幫助重新設定中美關係胡錦濤此次訪美的背景,是2010年初以來中美關係出現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以幾個典型事件(谷歌事件、奧巴馬會見達賴、美國對臺軍售、希拉里在河內有關南海領土爭端的講話、中日在釣魚島海域撞船事件及朝鮮轟炸延坪島事件)和幾個持續性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朝鮮和伊朗核問題、南海和黃海問題等)串聯起來的。綜合來看,美國已在各種國際和地區場合表明想要“重返亞洲”的戰略意圖;雖然存在多種叫法,但美國各界對中國在外交“態度上的改變”這一印象---由過去的謹慎低調變得果敢獨斷---在美國不同黨派和業界間幾乎形成了罕見的共識。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副總裁包道格(DouglasH.Paal)說,“問題的部分原因在於,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和影響力的增加,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必定變得更加複雜,處理的難度也會更高。”復旦大學倪世雄教授表示,兩國最高領導人首先需要交流和討論的,是兩國各自在“國際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問題。這一問題是中美關係諸多緊張的表面現象的根源,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重點問題”。包道格也認為,“我們不能只是坐著靜觀相互投向對方的‘炮彈’,我們需要一種真正積極的外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中國研究專案主任蘭普頓(DavidLampton)教授表示,希望胡錦濤此行可以開始修復兩國政府間開始發展的不信任。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葛來儀(BonnieGlaser)也在其近期文章中表示,胡錦濤訪問美國為重新設定(reset)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機會。其它主要議題倪世雄教授指出,除了兩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問題,兩國領導人還需要且不可避免地將在其他一系列主要議題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其中,朝鮮問題,由於不久前的天安艦事件和最近的朝鮮公佈核設施及延坪島炮戰這三大事件,不可推卸地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中的熱點問題。“雙方的難言之處可以說一說,誤解、迷惑之處可以解一解。”這也是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美國麻省參議員克里(JohnKerry)1月7日在美國進步中心的演講中首先提到的一個兩國領導人應該交涉的議題。此外,與貿易相關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和智慧財產權問題以及南海和黃海問題是當前中美關係中的焦點問題。兩國關係中的“敏感點”---臺灣與西藏問題也會被提及。最後,2012年世界“大選年”在即,中美關係如何在兩國政治發展的前景下承前啟後,如何為中美關係的未來制定新的議程,也是此次訪問不可缺少的內容。奧巴馬總統夫婦歡迎胡錦濤主席白宮晚宴現場佈局優美大提琴家馬友友華裔奧克蘭市長關麗珍華裔演員黃榮亮和母親美國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胡錦濤與奧巴馬伕婦迪斯尼總裁羅伯特·艾格華裔女設計師王薇薇美國最高院大法官音樂家赫比·漢考關穎珊成龍受邀出席胡錦濤訪美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