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2001年6月15日(農曆2001年閏4月24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六國共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標誌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簡稱上合組織,官方語言為漢語和俄語。上合組織脫胎於1996年4月26日建立的上海五國(當時烏茲別克尚未加入)會晤機制,後因烏茲別克加入,遂有上合組織問世。2017年6月9日,印度、巴基斯坦兩國也加入,這使得上合組織成員國共有約30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數的43%,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際組織。上合組織並非軍事聯盟,不過很多西方國家認為其有制衡北約的目的。上海合作組織起源於1996年,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的關於加強邊境地區信任和裁軍的談判程序的組織。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日益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歐亞地區國家加強合作的願望日益迫切。與此同時,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勢力活動猖獗,嚴重威脅地區安全與穩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六國元首齊聚中國上海,共同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合組織正式誕生。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儘管上海合作組織一再宣稱他不針對任何第三國,但由於其影響力不斷擴大,併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北約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對其提防,並認為是與北約的對抗,在上海合作組織舉行反恐演習時,經常同期在亞太地區舉行軍事演習,以示對抗。儘管面臨不少困難,上合組織的發展卻沒有停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希望與其開展密切合作,從2004年接納蒙古為觀察員國開始,先後接納過6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夥伴國,分別來自南亞、西亞、東南亞甚至東歐,合作的地理空間不斷擴大。2004年12月,上海合作組織獲得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地位,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多地發出建設性聲音。與此同時,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上合組織也在內部機制建設上不斷推出新的舉措,針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採取共同立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上合組織元首峰會、政府首腦會議都專門討論應對措施,發表共同倡議,並召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強調在改革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方面協調立場,幫助成員國共克時艱,走出危機。2015年上合組織元首峰會專門發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宣告,強調堅決反對從道德和法律上歪曲二戰成果。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一個年輕的地區性國際組織,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逐步走向成熟:透過了《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等幾十份檔案,啟動了秘書處和地區反恐機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組織結構和法律體系;安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務實合作蓬勃發展;給予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觀察員國地位;與聯合國、東盟、獨聯體等國際或地區組織建立了密切聯絡。透過多年的實踐,上海合作組織贏得了廣泛的國際承認,特別是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已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和認可。上海合作組織已經在國際上贏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在成為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地區發展的積極因素。這些成功的經驗,為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2018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18次會議在中國青島舉行。這是上合組織接收印度、巴基斯坦為成員國後的首次峰會,標誌著上合組織開始進入“上海八國”的全新發展階段。八國總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佔歐亞大陸的五分之三;人口近25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自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經過17年的合作發展,在經貿合作、投資方面已經取得豐碩成果。據統計,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之初,中國與成員國的貿易額僅為120億美元,到2016年達到937億美元。而截至2017年底,中國與成員國投資總額已超過840億美元,涉及農業、製造業、基礎設施等諸多領域。上合組織成立17年來,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為指引,成員國密切合作、相互支援,整體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吸引力越來越大,“朋友圈”越來越廣,成為地區和國際合作的典範。以此次青島峰會為契機,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在認真總結以往合作經驗基礎上,對上合組織未來較長時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規劃。青島峰會進一步提升上合組織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上合組織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