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鐵路投機狂潮
在78年前的今天,1942年6月13日(農曆1942年4月30日),英國鐵路投機狂潮。19世紀初的英國,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由此導致了巨量的原材料和產品運輸問題亟待解決。在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和一位野心勃勃的投機者的推動下,英國由“運河時代”進入全新的“鐵路時代”,掀起了一輪投機狂熱。這位發明家就是被譽為“蒸汽機車之父”的喬治·史蒂芬森(GeorgeStephenson,1781-1848),而這位投機者則是被稱為“鐵路大王”的喬治·赫德森(GeorgeHudson,1800–1871)。英國鐵路投機狂潮1814年7月,喬治·史蒂芬森設計製造出自己的第一臺蒸汽機車,這種機車被用於在礦區的車道上運煤。1825年9月,斯托克頓和達靈頓之間的鐵道正式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運營的鐵路。史蒂芬森將鑄鐵軌道改進為更結實耐用的鍛造鐵軌,選定的軌距4英尺8.5英寸後來成為世界鐵道的標準軌距。開通儀式上,史蒂芬森親自駕駛自己設計的實用型機車,拖動著數十節車廂搭載了三百多名好奇的乘客和幾十噸煤和麵粉,沿途擠滿了圍觀的人群。一位騎馬打獵的紳士試圖策馬和火車賽跑,結果輸了。鐵路機車成為運載能力最強大的陸上交通工具,國會很快透過了6項鐵路建設法案,但年底爆發的經濟危機澆滅了這次短暫的鐵路熱潮。1829年,史蒂芬森父子與布斯合作設計製造的的“火箭”號蒸汽機車以執行可靠、速度最快贏得了由政府舉行的蒸汽機車競賽,證明了機車動力明顯優於固定的蒸汽機和馬匹牽引,消除了人們的疑慮。在聯接英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與港口城市利物浦之間的鐵路開通時,時任英國首相惠靈頓公爵親自參加典禮,隆重的典禮成了史蒂芬森父子的火車遊行。史蒂芬森名聲大噪,被任命為其他多條鐵路工程的總工程師。蒸汽機車作為鐵道運輸動力霸主的時代從此開啟。到19世紀40年代早期,英國營運的鐵路總長已接近2000公里。1842年6月13日,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平生第一次乘坐火車,這次從帛琉到帕丁頓的旅行遠離了塵土和炎熱,給女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過,據說女王覺得每小時30公理的車速過快,十分擔心火車會從鐵軌上掉下來。作為一個全新的事物,當首批蒸汽機車出現時,公眾對這一噴著煙霧發出巨響的“鋼鐵怪獸”是懷疑的,運河公司和馬車出租業者出於競爭的考慮也激烈反對鐵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鐵路的強大運輸能力和獲利能力充分展現,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媒體的評價也發生了逆轉。全英國的期刊和小冊子都宣稱鐵路是史無前例的革命性進步,“鐵路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人們對這次革命的影響展開了無盡的想象,迅速壯大的鐵路媒體對公眾狂熱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波鐵路建設和投機狂潮中,資本大亨喬治·赫德森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赫德森出生在一個自耕農家庭,雖然沒有受過什麼良好教育,但從小就善於算計,愛投機。從1834年起,赫德森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鐵路的誘人前景並投身鐵路建設。一次偶然的機會,赫德森結識了史蒂芬森,兩人相談甚歡。赫德森需要倚仗史蒂芬森的聲譽,史蒂芬森則十分欣賞赫德森的雄心、熱情和能力。赫德森擅長利用公眾的狂熱來達到個人目的,他精心策劃新線路通車典禮等活動,不斷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藉助史蒂芬森的名氣,赫德森向社會公眾的融資變得更加順利。他承諾高額紅利回報,在投資的鐵路專案獲利之前就用新籌集的錢支付舊的融資的利息。作為多家鐵路公司的董事長,赫德森行事霸道,公司賬目全由自己保管,拒絕召開財務會議。高額紅利矇蔽了公眾的眼睛,加上當時缺乏嚴格審計,很長時間裡居然無人對這個“龐氏遊戲”產生懷疑。赫德森利用籌集到的資金不斷修建新鐵路或接管其它公司的鐵路,他的野心越來越大,甚至試圖控制整個英國的鐵路系統。1844年末的英國經濟形勢前景看好,利率處於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最低點,農業連年豐收。鐵路的建造成本下降,而鐵路收入迅速增長,三大鐵路公司分紅都高達10%,是當時利率的四倍。英國從南到北不過1000多公里,東西最窄的地方不到200公里。1844-1846年間,英國政府批准的鐵路修建里程分別是800公里,2800公里和4600公里。這些鐵路修建起來密度將高得驚人。進入1845年後,鐵路熱潮不斷升溫,報紙上充斥著鐵路公司誘人的招股廣告。新上市的鐵路公司只將少數股票拿到市場上發售,人為製造供不應求的局面。報紙大肆吹捧加上經紀人的抬價,一旦股票溢價交易,創辦者就拋掉手上保留的股票獲得暴利。全國上下,無論身份顯貴或是卑賤,有學識或是沒文化,都被捲入其中,為鐵路而痴狂,惠靈頓公爵、著名作家勃朗特姐妹等知名人物都未能倖免。到8月末,投機接近高潮。一些鐵路公司的認購憑證轉手便可獲利5倍,而以鐵路公司股票做抵押的貸款利息高達80%。赫德森的名望和財富也在1845年到達頂點,他當選為英國下議員,大量購置田產和豪宅,甚至為自己家建了火車站和三公里長的專線。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狂熱所導致的不良後果逐漸暴露。隨著鐵路修建的展開,鐵路公司開始催繳股票認購的餘款。到10月初,為應付催繳,投機者不得不減少持股,股價因此開始下滑。英格蘭銀行擔心黃金儲備減少,將利率小幅提高0.5個百分點到3%,暗示了鐵路狂歡的終結。隨著認購憑證的溢價蒸發,鐵路崩盤的傳言順著鐵路迅速從倫敦傳到各地交易所,致使這些市場陷入癱瘓,連累那些一直支付紅利的鐵路公司也乏人問津。不過,1845年10月的恐慌過後,鐵路建設的狂熱依舊在持續,進一步加重了認購餘款催繳的負擔。隨著施工的進行,資金不斷流出正常商業渠道,用於支付土地、鐵軌、木料及勞工費用,原本用於其他工業和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的錢也都被鐵路投資侵佔。1846年,夏季作物欠收,經濟形勢開始惡化,當年全英國投資鐵路上的錢抵得上英國的出口額,比英國政府的稅收還要高得多。少數保持了清醒的媒體,如《泰晤士報》、《經濟學人》等開始質疑鐵路所需的資金將從何而來?它們抨擊赫德森的做法,並對泡沫破滅的可怕後果提出警告。四面楚歌的赫德森不得不繼續採用作假和派發紅利的方式掩飾虧損。1847年,英格蘭銀行再度提高利率至4%。到1848年,“擊鼓傳花”的遊戲終於結束了。1850年1月,英國鐵路股票價格相比最高點平均下跌了85%以上,總市值尚不及已投入資本的一半,成千上萬的普通股票持有者破產。赫德森的鐵路王國轟然倒塌,此前種種不端行徑被揭露,在償還了挪用的公司款項後,他逃離英國避債,還曾因欠債不還被捕。1871年冬,這位曾經的英國首富、“鐵路大王”悽然去世,身家僅餘200英鎊。19世紀英國的鐵路投機狂潮始於令人信服的增長故事——鐵路確實是革命性的創新,更快捷廉價的運輸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基於自由放任精神,英國政府極少干預,鐵路系統的發展完全交給私人企業。鐵路的預期增長被過度樂觀的人們嚴重高估,在盲目的樂觀中,不受控制的擴張留下了一個雜亂的鐵路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倫敦與彼得伯勒之間居然建了三條鐵路,實際上只要一條就夠了。鐵路修建過多導致競爭加劇,鐵路的平均收入迅速下降,很多後期修建的鐵路一直回報甚微,到汽車問世後遭到淘汰,資本被嚴重浪費了。而幾乎同時進行的法國、比利時等國的鐵路建設則由於政府的及時果斷參與而避免了失控局面的出現。對新奇的東西和財富感到興奮或許是人的本性,貪婪、盲從和恐懼也是難以剋制的,創新、創業的激情與投機的狂熱總是相生相伴,由此必然導致市場力量的自由放任與政府之手的調控監管之間的權衡。令人遺憾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的“資訊革命”和網際網路泡沫中,我們彷彿又看到了百餘年前歷史的重演。(文/周彩霞)參考文獻:[英]彼得?傑伊《財富的歷程:華爾茲舞步》,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英]愛德華?錢塞勒《金融投機史:資本的遊戲》,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美]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羅伯特·Z.阿利伯《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第六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吳軍《文明之光》,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