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終於揭竿而起
在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6月11日(農曆1920年4月25日),“湖南共和國”夭折記。中國的聯邦制試驗,湖南第一個吃了螃蟹。它吸引了眾多目光,不僅湘軍在其中大展身手,湖南士紳、各界精英、普通群眾也不甘寂寞,甚至社會名流、國際學者也趕來插一腳。然而人多了,意見就雜了,各種矛盾與糾葛輪番上演。再加上湖南地處中部,在南北夾縫中求生存,也成就了一出南來北往、衝突不斷的悲喜劇。1920年6月11日晚10點鐘,長沙督署衙門,北洋軍一位師長李奎元得到一個可怕的訊息,湘軍此時正兵分兩路向湘潭、寧鄉推進,兵鋒直逼長沙。湖南都督張敬堯聽說後卻十分鎮定:“我決定死守長沙,與長沙城共存亡!”身為北洋皖系名將,手握七八萬軍隊,張敬堯當然有這份底氣。更何況他的對手,只有三千人!不過一轉眼,這位要與長沙共存亡的督軍,很快又下了一道緊急命令,放火焚燒用以鎮壓邪氣的鎮湘樓和軍火庫。長沙城猛地騰起一片火光,並響起轟轟隆隆的炮彈聲。在火光和炮彈聲中,張敬堯率軍狂奔而出。世紀10-20年代中國興起了“聯省自治”學說和運動。最早完整地提出的是梁啟超在1920年,而鼓吹最甚很多是湖南人,如熊希齡,湘督譚延闓等。1922年1月湖南省第一個頒佈《湖南省憲法》,先後得到川、滇、黔、桂粵、浙,奉天等省地方軍閥響應。胡適、章太炎、張東蓀等知名學者也支援在聯省自治的基礎上建立聯邦制國家。國民黨內也不少擁躉者,如粵督陳炯明。但孫中山個人反對聯省自治,主張中央集權式政治體系,對聯省自治乃至於聯邦制皆極度敵視。1926年北伐軍攻入湖南,進而統一中國,聯省自治的主張遂不了了之。“聯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識分子企圖效仿美國聯邦制,透過各省先行立憲,進而實現民主共和的一種政治理想。然而這一理念被國共兩黨認為是地方軍閥作為對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種藉口理論,最終聯省自治在北伐中歸於失敗。毛澤東在服膺共產理論之前也曾經是該理論的熱烈擁護者。尤其在驅逐北洋系的湘督湯薌銘和張敬堯的運動中,更是鼓吹湘省自治。後來改宗馬列後,就放棄了這個理論。1927年6月,北伐將領們在鄭州舉行會議。其中,譚廷闓、唐生智是湖南人,當他們由自治倒向北伐後,湖南的聯邦嘗試也隨之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