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11日發生的大事件

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逝世

2006年6月11日(農曆2006年5月16日),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逝世。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我國自動化學科、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建立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7月16日生於江蘇省吳江縣。194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1930年隨其父母遷居上海。1947年赴美國留學,於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深造並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0年至1955年期間,先後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階工程師。1956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68年後,任國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長、七機部五院副院長兼502所所長,航天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60年代參與制訂中國工業自動化儀表、中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等發展規劃和中國人造衛星發展十年規劃。1984年被評為航天部勞動模範。1986年3月,他與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一起提出了對我國高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建議,在鄧小平的親自批示和積極支援下,國務院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我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為我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80年代,是《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綱要》的倡導者之一,為我國高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王大珩、楊嘉墀等院士聯名提出發展我國汽車電子資訊產業,搶佔未來世界汽車計算平臺制高點的建議。楊嘉墀從1961年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起,歷任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三屆、第四屆副理事長,第五屆、第六屆(1993—1997)理事長。楊嘉墀長期致力於我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參與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是中國科學院早期開展航天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領導和參加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姿態測量系統的研製。是空間技術分系統的設計師,在我國返回式衛星姿態控制系統方案論證和技術設計中,提出一系列先進可行的設計思想。領導研製的返回式衛星姿態系統及資料分析指標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裝置等重大科研專案。楊嘉墀參與組建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該學會於1979年3月成立。他連續當選為該學會第一至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為了溝通國際科技交流的渠道,1980年他率代表團去美國,與美國儀表學會建立了合作關係,其後又與日本測量與控制學會及英國的測量與控制學會等一起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1年和1992年相繼在中國召開了多國儀器儀表學術會議暨展覽會。在這些會議中楊嘉墀擔任學術委員會的領導工作,為推動我國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楊嘉墀1984年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陳嘉庚資訊科學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同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3年10月22日,楊嘉墀會見中國航天員。楊嘉墀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6月11日12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楊嘉墀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06年6月17日上午9點30分在北京八寶山第一告別廳舉行。求學時期1919年7月,楊嘉墀出生在江南五大桑蠶鎮之一的江蘇吳江縣震澤鎮。楊氏家族是當地著名的絲業世家,楊嘉墀的祖父楊曉帆思想開放,對子女、孫兒,不要求讀四書五經、上私塾,而是讓他們學英語、進學堂。和一般老派家長不同,楊嘉墀的祖父不給子孫後代留下土地資財,而是要給他們留下知識和文化。當時繅絲業還很原始,完全是手工操作.楊嘉墀幼年就是在這樣一個生產和經營環境中成長的。1930年左右我國絲業日趨衰落。楊嘉墀的小學時代就是在祖父興辦的“絲業公學”裡度過的。1937年楊嘉墀考進交通大學,這一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昔日繁華的大上海變成了淪陷的“孤島”。楊嘉墀的四年大學生活,竟然是在外國租界裡度過的,這段慘痛的經歷更加堅定了他科技救國的志向。1941年,楊嘉墀大學畢業後來到西南聯大擔任助教,後來被推薦到中央電工器材廠研製載波電話,在那裡,他花了兩年多時間,做出了中國第一套單路載波電話樣機。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中央電工器材廠推薦他參加留美實習生考試,他一考即中,於1947年進入美國哈佛文理學院學習。1949年,楊嘉墀以《傅立葉變換器及其應用》的博士論文,透過答辯,被授予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宣告成立,歸心似箭的楊嘉墀申請回國,卻受到了美方的無理阻撓。無奈之下,楊嘉墀應聘到賓西法尼亞大學生物物理系工作。在美期間,楊嘉墀成功研製了一臺自動記錄光譜儀,被專家定為“楊氏儀器”,從而結束了光譜儀手動的歷史。並獲得了美國專利。1950年至1956年他先後被聘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副研究員和洛克菲勒研究所(現為洛克菲勒大學)的高階工程師。在這四年中他參與研製了高速類比電子計算機,主持研製了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和高阻自穩零直流放大器,將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醫學研究相結合,創造了醫學電子學這門學科。1955年,美國過程儀器公司與楊嘉墀簽訂了生產合同,每生產一臺儀器,給楊嘉墀100美元發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