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次進行從彗星核中取樣
2004年1月2日(農曆2003年12月11日),人類第一次進行從彗星核中取樣。2004年1月2日,美國空間探測器“星塵”與懷爾德2號彗星相遇,並利用特製的儀器提取彗星核中的物質,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彗星核中取樣的探索活動。圖為“星塵”飛船收集到彗核發出物質的情形。1999年2月7日,美國發射了“星塵”號宇宙飛船。此次發射的主要目的是對懷爾德2彗星進行取樣探測,同時也順便收集星際塵埃。“星塵”飛船圍繞太陽執行的第一個軌道週期為兩年,2000年2月至5月,“星塵”飛船第一次收集到星際塵埃,這些塵埃是從星際空間新進入太陽系的粒子,對研究宇宙的起源有重要意義。塵埃是組成銀河系中重元素的主要形式。塵埃粒子總的收集時間大約兩年,塵埃粒子收集結束後,利用四年時間採集彗星核樣。2004年1月2日,美國的“星塵”飛船將與懷爾德2彗星相遇,並利用特製儀器提取彗星核中的物質,並返回地球進行研究,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彗星核中取樣返回的太空探索活動。2月21日,飛船遠離懷爾德2彗星,在2006年1月15日返回地球。彗星是個小的、易碎的、形狀不規則的天體。彗星的體形雖大,可長達上億公里,其形狀各異,一般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越靠近太陽彗尾就越長,但質量小得可憐,就連大彗星的質量也不到地球的萬分之一。彗星是太陽系最古老、最原始的物體,它們儲存了原始星雲物質最早的記錄;彗星將揮發性輕元素帶到行星,對行星海洋和大氣層形成起重要作用。透過“星塵”飛船直接向懷爾德2彗星取樣,有利於直接檢驗在太陽系外形成的固體物質。這一事件,在天文學上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