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10日發生的大事件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在120年前的今天,1900年6月10日(農曆1900年5月14日),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藉機擴大對華侵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為了鎮壓轟轟烈烈的北方義和團運動,藉機擴大對華侵略,於1900年6月10日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為統率、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2000多侵略聯軍發動的又一次侵華戰爭。八國聯軍的總兵力最多時達到12萬3千人,其中英軍約33400人,俄軍約23000人,德軍約23700人,日軍約22000多人,法軍約2萬人,美軍約5800多人,意軍約2000多人,奧軍300人。1900年6月中旬,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侵略聯軍近2000人,由天津向北京進犯,在廊坊受到阻擊。6月17日聯軍攻佔大沽炮臺,作為進攻中國的灘頭陣地。清政府向各地總督、巡撫發出詔書,宣佈被迫對各國“宣戰”,同時詔撫義和團,與清軍共禦外侮。事實上,清政府根本沒有同外國侵略者一決雌雄的勇氣和決心,只想利用義和團抵擋侵略軍以苟且圖存。只要列強答應停止軍事進攻,清政府可以隨時犧牲義和團。在侵略者的強勁攻勢下,7月14日天津陷落,侵略者在天津成立都統衙門,進行殖民統治。8月2日集結兵力2萬人自天津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發。侵略者每前進一步,都遭到義和團民眾的殊死抵抗。為了防範義和團運動在南方發展,帝國主義與南方各省督撫簽訂所謂《東南互保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以後擴大到兩廣、兩湖、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省,均歸各督撫保護。這樣在北方各省反帝鬥爭如火如荼的時候,東南各省的義和團運動卻沒有得到順利的發展,沒有造成對八國聯軍南北夾擊形勢。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燒殺姦淫,無惡不作。天津城破後,死屍累積數里。北京被攻陷後屍骸枕籍,以至蛆出體外,無人收集。法國步兵還把上千的中國人趕到一條死衚衕,用機關槍掃射,直到沒有一個活人。京津一帶人民陷入帝國主義的血腥恐怖中,就連帝國主義分子赫德也不得不承認:侵略軍的“佔領區裡,已成人間地獄。”侵略軍對中國婦女的姦淫令人髮指,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也難逃此禍。直隸總督裕祿的七個女兒都成為聯軍的俘虜。貴族崇綺的眷屬在天壇被數十人輪姦。帝國主義強盜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搶劫。在北京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再次遭到洗劫。上至聯軍將領、使館官員,下至每一個士兵,從主教到教士,從公使到譯員,在明火執仗的搶劫中,沒有一個人落後。英軍以善於尋找各種秘藏的金銀而著稱。英國大使館成了最大的拍賣場。俄軍的搶劫更為野蠻,搶不走的全部打得粉碎。法軍統帥佛雷爾一人擄略的珍寶就達40箱。日本在天津一個地方就搶走了二萬兩白銀,又在北京戶部搶走庫存三百萬兩白銀,為了銷贓滅跡,竟將衙署焚燒。沙俄和德國先後將慈禧太后的儀鑾殿的珍寶搶劫一空後,還放火燒燬了儀鑾殿。德、意、奧等國的侵略者,也各盡所能,數日間,幾乎個個成為富翁。清朝欽天監的古銅儀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全被德、法兩國瓜分。中國曆代圖書典籍被損毀。園內珍奇,十之八九用駱駝運往天津,後轉運出國,累月不斷。侵略者究竟從中國搶去了多少珍寶?正如瓦德西在《拳亂筆記》中供認:“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這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劫難,也是人類文明的災難。8月14日,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時,慈禧太后換上農婦衣裳,臉不洗,頭不梳,攜光緒皇帝和親貴大臣等數十人,以西巡為名,倉惶逃亡西安,一面授權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便宜行事”,向侵略者乞和;一面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剷除”,“兵官合力剿辦”。至此,清政府“宣戰”的面目暴露無遺。9月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被推舉為聯軍總司令來華,侵略軍陸續增至10萬人,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在此期間,帝俄還單獨調集步騎兵17萬人,分6路侵佔我東北三省,企圖獨佔東三省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他們殺人如麻,而且大多不用槍打,或火燒,或水淹,或斧劈,或刀刺,或割氣管。僅璦琿一帶,一天之內就殺死中國人10多萬。在黑河的八千中國人,盡被俄兵驅入江中,僅30~40人倖免於死。在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屯5000居民,幾乎全部被打死、淹死。在尼布楚等地,被沙俄槍殺、水淹、火燒而死者,不下20萬人,對中國人民欠下了數不清的血債。12月各帝國主義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慈禧太后見帝國主義並未把自己當作曾利用義和團的“禍首”懲辦,喜出望外,立即全盤接受帝國主義條件,還無恥地表示:“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除了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外,還加上了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十一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一、勒索中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共計九億八千萬兩,還有各省地方賠款二千多萬兩。二、拆毀北京至大沽之間的炮臺,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把清王朝置於帝國主義的武裝監視之下。三、劃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禁止中國人民居住和出入,由各國派兵駐守。“使館區”成了“國中之國”,變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四、懲辦在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凡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者皆斬,對自己轄區內的反帝運動不鎮壓或鎮壓不力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五、把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便於執行投降外交。六、清政府分派大臣赴德、日兩國“謝罪”,在德國公使被殺地點建立牌坊,對被殺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須用優榮之典。”慈禧太后對於帝國主義不把她當成“禍首”,表面上仍然承認中國的“獨立完整”,便滿意地批准了這一條約,還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