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推廣郝建秀工作法
在69年前的今天,1951年6月10日(農曆1951年5月6日),郝建秀小組科學工作法。1951年6月10日,國營青島第六棉紡織廠細紗值車女工郝建秀,創造了一套比較科學的細紗工作法。其特點是:工作主動,有規律;工作有計劃,分清輕重緩急;工作交叉,結合進行;重視清潔工作。由於主動掌握了機器效能,減少了細紗的斷頭,縮短了斷頭的延續時間,使皮輥花率棉花率達到了0.25%的全國紀錄,值車能力(20支紗)由300錠逐漸提高到600錠。為此,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在青島成立了“郝建秀工作法研究會”,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測定和總結,並首先在青島8個紡織廠推廣。僅3個月統計,青島皮輥花平均降低了51.7%,細紗看錠數提高1/3左右。1951年國慶宴會上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郝建秀1951年國慶宴會上週恩來總理親切接見郝建秀1951年郝建秀向小組姐妹講解她的細紗工作法1985年青島第八棉紡織廠廠區一角1982年青島第五棉紡織廠引進的細紗機1987年青島第九棉紡織廠引進的氣流紡紗杌建於1902年的“德華繅絲廠”(現青島第九棉紡織廠前身)外景1919年青島華新紗廠(現青島第九棉紡織廠前身)一角1925年鍾淵紗廠(現青島第六棉紡織廠)織造車間延伸閱讀:郝建秀小組跨越一甲子科學工作法常幹也常新延伸閱讀:郝建秀小組跨越一甲子科學工作法常幹也常新1952年5月,郝建秀因創出優質、高產、低耗的科學工作法,所在生產班組被命名為“郝建秀小組”,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用英模名字命名的產業工人工作小組。在全國紡織行業“招不來人、留不住人”日益普遍的情況下,郝建秀小組的隊伍卻始終很穩定,除了退休、調動、提拔外,沒有一個主動離開。小組人員越來越年輕,平均年齡只有35歲。外來農民工越來越多,已佔小組成員的三分之一,不似以前清一色的本地城市工。五月,青紡聯四方產業園齊意紡織有限公司細紗車間,在郝建秀小組的帶領下,工人們正穿梭於上百臺機器之間,神情專注地生產有“21世紀綠色纖維”之稱的天絲系列產品。六十年前,同樣是五月,郝建秀因創出優質、高產、低耗的科學工作法,她所在的生產班組被命名為“郝建秀小組”,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用英模名字命名的產業工人工作小組。歲月如梭,一甲子悠悠滑過,“郝建秀小組”璀璨如初。六十年間,郝建秀精彩的傳奇早已載入歷史;郝建秀小組在青島國棉六廠的老車間已不復存在,而是搬遷到全面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園。然而,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時空如何變幻,“郝建秀小組”這一品牌卻始終沒有變,她的每一名成員都技術精湛,在無數“不可能的任務”面前創造奇蹟;她的每一任組長都是英模人物,是同行業效仿的標杆;她的引領帶動,使青島紡織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也不拋棄、不放棄。從“上青天”的極致輝煌痛苦滑落,復從幽暗谷底跋涉而出,青島紡織的曲折跌宕之情狀,在青島工業史上一時無兩。郝建秀小組所代表的敬業、創新的“火車頭精神”,恰是青島紡織的涅?之魂。“試紡新品種,找郝建秀小組”“試紡新品種,找郝建秀小組。”在青紡聯集團,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紡織業的競爭,用“慘烈”來形容絕不為過,而青紡聯集團作為青島紡織的改革發展平臺,這些年來能夠險中求勝,靠的就是“多組份、差別化”戰略——將多種多樣的新型纖維組合在一起,紡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產品。即使是今天,國內大批紡織企業仍以棉纖維為主要原料,而在青紡聯,天絲、木代爾等新型纖維的用量,卻已佔到纖維總用量的93%以上。“這些新型纖維有著傳統纖維難以比擬的競爭力,可如果沒有高超的紡織工藝,只能望洋興嘆。”齊意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傳平說。在青島紡織搶抓市場機遇的關鍵時刻,郝建秀小組當仁不讓,每次都在試紡新品種時打頭陣。2005年,青紡聯試紡的新型纖維品種達到高峰,原先的生產流程已經不能勝任新工藝,郝建秀小組主動請纓,第一個進行試點,反覆研究之後,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取消使用了40多年的自動落紗機,改為“手拔紗”。“自動落紗改成手拔紗,這不是從先進回到落後嗎?”有人質疑。郝建秀小組卻充滿自信。骨幹成員不厭其煩地試驗手拔紗,腰痠臂痛不在話下,雙手磨破也不停息,最終探索出手拔紗替代自動落紗機的工藝,在不增加工作人員、不降低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解決了以前紗易斷、易變形的難題。如今,國內不少企業紛紛運用這一工藝生產高品質紗線。而實際上,郝建秀小組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停下過創新的腳步。郝建秀工作法中有著名的“五看”:進車擋全面看、接頭換紗周圍看、進車擋分段看、出車擋回頭看、跨車擋側面看。在現任組長姜玲的帶領下,“五看”基礎上又總結出“上下兩看”,這一方法在企業全面推廣後,氨綸包芯紗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了30%。“說實話,技術不行還真不敢進郝建秀小組,因為小組總是承擔‘急、難、重’任務,一人不行會拖累全組。但話說回來,有了過硬技術,我們接到的任務多,拿到手的獎金也多,這讓我們更加珍惜小組這個平臺,更有激情進行創新。”小組骨幹員工王東梅的話,樸實裡透出分量。僅從2005年至今,郝建秀小組就創出30多個革新專案和質量管理成果,為青島紡織轉型升級立下了汗馬功勞。“進組就做敬業創新的標杆”走進細紗車間,在機器轟鳴中待了幾十分鐘,記者就已感到頭暈目眩,而這裡其實剛剛更新了國內最先進的生產裝置,噪音比上世紀80年代降低了一半。由於車間裡密佈著織機,夏季高溫時,溫度常常超過四十攝氏度。在艱苦的工作條件下,郝建秀小組六十年間卻月月超額完成生產計劃,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始終處於領先水平。不消說,小組裡個個都是精兵強將。“想進這個組可不容易,必須是技術大比武的優勝者,並且要經歷三個月的試用期。”齊意紡織有限公司綜合部主任張德英告訴記者。除了要身懷絕技,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條件:愛崗敬業。紡織工人長期“三班倒”,工作強度非常大,可郝建秀小組卻從未間斷過“四練兵”:班前班後業餘練,新老工人結對練,落紗空隙交叉練,重點輔導個別練,永無止境地打磨著每名員工的技術。六十年,組長已經傳承了九任,在每一任身上都有著令人感佩的故事。盛桂蘭在小組裡一干就是30年,週而復始地接頭、換紗、落紗,患上了無法治癒的關節炎,手指嚴重變形;姜玲剛進組時,為了儘快做到單項接頭動作“穩、準、快”,每分鐘上萬轉的錠子用手無數遍地拔,經常被灼熱的木管燙傷。“要麼不進組,進組就做敬業創新的標杆。”這是郝建秀小組每一位成員的信條。現在,小組年齡最小的員工,是來自濰坊的楊玉萍。只有19歲的她一臉稚氣,卻已是一名技藝高超的細紗值車工。“進了小組感到自豪,同時也有壓力,必須勤學苦練,把前輩的絕活學到手,給小組增光添彩。”六十年裡,郝建秀小組成員的操作技術都保持在優一級率100%的水平。“紡織行業有‘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的說法,而青島紡織的管理水平一直在同行業處於前列,這其中,離不開郝建秀小組的‘火車頭’作用。”青紡聯集團董事長閆勇說。“盛產”紡織人才的搖籃人們都說,郝建秀小組是“盛產”紡織人才的搖籃。六十年來,小組已培養輸送幹部和管理人員40餘人、技術骨幹250餘人。這些年,“用工荒”日益嚴重,紡織行業“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現象更加普遍,可郝建秀小組的隊伍卻始終很穩定,除了退休、調動、提拔外,沒有一個主動離開。訣竅其實幾十年不變: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在郝建秀小組,有一個堅持了數十年的“四必訪”:思想出現問題必訪、家庭遇到困難必訪、工作出現波動必訪、職工身體有病必訪。即使下班後再苦再累,小組的組長、骨幹也都堅持“四必訪”,為員工解決困難,讓他們安心工作。去年進組的徐偉是1986年生人,小夥子長得白白淨淨,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好幾歲,從業經歷卻很豐富,先後幹過建築工、服務員,甚至還在油田打過工。“選擇幹紡織,原本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不合適就走人。”可是,這位年輕人現在已經沒了跳槽的念頭。剛進組的時候,他的思想有過波動。一天下班後,組長過來說:“跟我一起去看看老組長?”老組長是79歲的牟秀美,當年比郝建秀早進廠4個月。老人拉著他的手,講述了與郝建秀並肩奮戰的故事,更對青島紡織近年的變化如數家珍,原來,退休幾十年了,她一直關注著青島紡織。道別後一出門,徐偉的眼淚就下來了:“小組的每一位前輩都是那麼熱愛自己的事業,不管生在什麼樣的時代,人都是要有追求的。”在郝建秀小組,員工不但能感受到溫暖,還能感受到發展的空間。這些年,郝建秀小組有兩大變化:一是越來越年輕,四年前平均年齡40歲,現在是35歲;一是外地來的農民工越來越多,目前小組裡有三分之一是外來農民工,不像以前,清一色的本地城市工。“針對這一變化,小組更加註重員工特別是農民工的繼續學習,組織他們培訓,支援他們在外面‘充電’。”前兩天,正在大學深造的姜玲見縫插針回到車間。“喜歡鑽研技術的,就往技術骨幹的方向培養;對管理有興趣的,就力爭培養成出色的管理人員,千方百計提供上升空間。”這樣的班組,自然保持著恆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