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9日發生的大事件

花園口事件

在82年前的今天,1938年6月9日(農曆1938年5月12日),國民黨軍隊炸開花園口大堤。國民政府為阻止日軍進攻武漢,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1938年5月19日,日軍攻佔徐州後,準備集合南北兩路兵力,奪取中原,進而佔領武漢。為此,6月1日,蔣介石在武漢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在豫東戰略撤退,同時指定商震第二十集團軍負責開決黃河大堤,阻止日軍前進。4日,商震派第五十三軍一個團在河南省中牟縣趙口決黃河堤,水流不暢,未獲成功。6月5日,日軍攻佔開封,進逼鄭州,企圖打通平漢、津浦、隴海三線。6日,國民黨新八師師長蔣在珍提出改在花園口另行決堤,被採納,得賞金2000元。蔣在珍在掘堤前,先把花園口一帶的群眾都趕到10裡以外,然後密佈崗哨,選出身強力壯計程車兵800多名,分5個小隊,日夜輪流掘堤,夜間以汽車上的燈光照明。6月9日上午9時許,蔣在珍部在花園口決堤成功,河水奔騰而出,水流由中牟、尉氏沿魯河南犯。他們唯恐決口太小,急電薛嶽調來兩門平射炮及士兵一排,在一名連長帶領下,連射六七十發炮彈,決口擴大至370公尺,全河改道。洶湧的黃水居高臨下,一瀉千里。堤腳下的邵橋、史家堤、汪家堤和南崖四個村莊剎時被洪水沖毀,蕩然無存。口門外刷成深13米、方圓2500多畝的深潭。洪水沿賈魯河、穎河、渦河等河道向東南漫卷,由十幾裡擴充套件到一百多里寬,在人口稠密的大平原上橫衝直撞,而後在正陽關至懷遠段湧入淮河。黃水入淮後,又溢位兩岸,繼續氾濫,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統計:河南、安徽和江蘇3省44個縣中因此受災,3911354人外逃,893303人死亡,經濟損失10.9176億元。據中央社等報道: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間向東南氾濫,水勢所至。廬舍蕩然,罹難民眾,不知凡幾。洪水所致,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間多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倖不死,因而僅保餘生,大都缺衣乏食,魄蕩魂驚。其輾轉外徙者,又以飢餒煎迫,疾病侵尋,往往橫屍道路,亦九死一生。艱辛備歷,不為溺鬼,盡成流民。花園口下的中牟首當其衝,全縣三分之二陸沉。倖存的難民扶老攜幼,紛紛兩逃,鄭州附近,集難民數千,食住皆無,情景堪憐。縣西北十餘里的沙窩地方,集有難民三千餘人,十數日來,樹皮草根已食之將罄,幸派出三人求救,否則再有二三日,恐全部餓斃矣。中原人民慘遭大水,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黃河決堤後一片汪洋,難民逃往他鄉花園口洪水影響地圖黃河花園口決堤後的黃泛區。《申報》(香港版)報道:“黃水肆虐,汙坑遍地,蚊子多,死屍多,難民們又經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亂、傷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別是得了霍亂,上吐下瀉,有的人半天時間就死去。花園口決堤不久,在黃水包圍的開封就發生了霍亂,死亡者眾多。”黃河花園口決堤後的黃泛區。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花園口決堤的支持者稱,當時的形勢,中國面臨艱難的選擇:一是中原淪陷、整個大後方淪陷、中國亡國;二是炸開花園口保住中原。在這兩個糟糕的選擇之間做出選擇,只有“兩害取其輕”。黃河花園口決堤後的黃泛區。改道後的新黃河成為中日雙方東西對峙的分界線。直到1944年豫湘桂戰役,日軍才攻入新黃河以西地區,佔領河南中西部。黃泛區確實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日軍的進攻。黃河花園口決堤後的黃泛區。有日軍軍官在日記中寫道:“士兵們一發現一點食物,就像貓叼著魚探到角落裡那樣,隱藏起來一個人獨自享用。我們到處轉來轉去找食物,早田裡開始還有土豆種,不過,沒幾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來煮著吃,但馬上就被各分隊搶光了。很快田地裡沒有一點可吃的東西了。洪水又切斷了我們前後的道路,一連過了好幾天,糧食都沒有送來。”但他們關於安徽死亡人數的推算存在疑問,因為安徽的受災面積、受災程度和受災人數都比河南小,但其測算出的死亡人數卻比河南死亡人數還要高8萬人,這有些誇張。至於安徽到底死了多少人,至今仍無法查實。而1938年當年因黃河決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由於當時調查環境所限,更是無法查實。花園口決堤,國民政府認為是“功在國家,害在地方”。決堤時,蔣介石稱,“這次決口有關國家民族命運,沒有小的犧牲,哪有大的成就,在這緊要關頭,切戒婦人之仁,必須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做,克竟全功”。根據韓啟桐、南鍾萬於1948年出版印行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提供的數字,從花園口決堤到1947年堵口,九年間黃泛區河南因黃泛而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蘇死亡人數為160200人,由於安徽省並沒有詳細的統計資料,所以他們在書中根據河南與江蘇的災區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萬左右。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決堤前,國民政府對百姓雖然也進行了疏散,但疏散力度有限,搬遷補助較少,杯水車薪。鄭州市勒家堤村民張廣和回憶,“記得那時小麥還沒收割完,國民黨軍新八師蔣師長派人給我們家5口人送來十塊大洋,把我們趕到十里以外的地方。我帶著老婆和大兒子、閨女和剛出生的小兒子一家5口踏上了逃荒路程,這一去就是六年”。而質疑者認為,花園口決堤給日軍造成的困難只能稱一般,日軍的戰略部署並未因此打亂,武漢到底也沒能守住。與豫、皖、蘇人民因決堤而蒙受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比,這點作用微不足稱道。花園口決口,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群眾多達89萬人,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殺中國軍民的三倍。“那時逃難的人慌不擇路,沒有吃的,人餓得昏昏欲倒,走著走著,身子一歪,就倒在了路上。沿途一路死屍,我的大兒子、閨女相繼在逃荒的路上因飢餓和得病去世。我把他們扔在路旁,帶著家人繼續在黃河沿岸的五個地區流浪”。花園口決堤確實給日軍帶來困擾,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撰有日軍侵華史長編記載:“中國軍隊6月10日左右於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湧出,採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線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花園口決堤,日軍14師團在水中作戰,步兵跑步運輸炮彈。黃泛區的日軍強迫中國人拉車花園口被炸後,黃泛區的國民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