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7日發生的大事件

李登輝赴美

在25年前的今天,1995年6月7日(農曆1995年5月10日),李登輝赴美。臺灣海峽飛彈危機,指1995年至1996年間,在臺灣前“總統”李登輝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以及臺灣當局第一次直選“總統”背景下,中國大陸所舉行的軍事演習行動。臺海局勢驟然緊張,“好像只要丟下一根火柴棒到這個火藥盒,爆炸就可能發生。”美國突然允許李登輝訪美1995年5月22日,美國突然宣佈,克林頓總統決定允許李登輝於那年6月的第一週到美進行所謂“非官方的、私人的訪問”,參加康奈爾大學的畢業典禮。儘管此前兩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萊克和副國務卿塔諾夫已正式約告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這一宣佈仍令人震驚。僅一個月之前,美國國務卿親口對我做出過承諾,說美國不會允許李登輝訪美。一個超級大國的外長對外做了承諾,竟然出爾反爾,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震驚和氣憤。美國測試中國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當年,李登輝正在為競選臺灣第一屆所謂“直選總統”而造勢,不惜重金聘請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為其遊說美國國會議員,以期博得美國對其政治上的支援。支援臺灣當局,推行“以臺製華”,本來就是美國曆屆政府的既定政策,只不過會在不同歷史背景下表現出形式和力度上的不同。從國際大背景來看,冷戰結束後,西方學術界就有人認為,中美間的戰略紐帶因蘇聯東歐集團的瓦解而不復存在。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將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對手,因此主張儘早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在國際上反華勢力的推動下,美政府此時也想測試一下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李登輝的行程與美國的姿態6月7日至11日,李登輝赴美,往返途中經停洛杉磯、錫拉丘茲、安克雷奇三個城市。6月9日,李在康奈爾大學發表了名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政治性演說,宣揚所謂"臺灣經驗",叫嚷要"突破外交孤立",強化臺美關係,政治色彩濃厚。從李登輝在美國活動的實際情況來看,美國政府的確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限制措施,將李的訪問維持在"非官方"的基調上,縮小其影響。李登輝經停之處,除了當地官員和個別幾名議員出面歡迎外,美聯邦政府官員都未與他接觸,州長也沒有會見。此外,沒有允許李經停紐約;在機場和康奈爾大學不許掛偽"國旗"、不放偽"國歌";取消了李原定在康大舉行的記者招待會;沒有同意李的夫人訪問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