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1日發生的大事件

海地獨立

在216年前的今天,1804年1月1日(農曆1803年11月19日),海地獨立。首都太子港,從這一角度遠眺首都太子港城區,攝於2003年。海地,全稱海地共和國,通稱海地,是位於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島國。海地原為美洲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被哥倫布發現,先後淪為西班牙和法國殖民地。1790年爆發反法獨立戰爭。1804年1月1日獨立,定國名為海地,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第一個宣佈獨立的國家。1915-1934年被美國佔領。1957-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實行獨裁統治。1988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2004年爆發動亂,阿里斯蒂德總統流亡國外,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聯海團)進駐。2010年1月12日,發生7.3級強烈地震,造成22.3萬人死亡,31萬人受傷,近150萬人受災。10月,爆發霍亂,感染者逾46萬人。海地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國家之一,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失業率也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美國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國,1995至1999年間向海地提供了8.84億美元的援助。海地與臺灣當局保持著所謂的“外交關係”。海地現任總統米歇爾·馬爾泰利米歇爾·馬爾泰利曾是一名流行歌手。被震毀的總統府,海地總統府和多座政府建築在2010年地震中坍塌。馬爾泰利參加海地獨立紀念日,1803年10月,法軍投降。11月,海地人民透過“獨立宣言”。在救助營地玩耍的海地兒童校園裡的海地男童,當地人種主要是黑人,約佔95%。巫毒教(Voodoo)儀式,源自西非,以巫術和神明法力為主的巫毒教,在當地頗為盛行。可可豆處理工廠的搬運工震後景象,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毀滅性的地震。貧民區的女子,機場跑道末端的貧民區,女子正在做頭髮,攝於2003年。海地咖啡豆工廠,海地是拉美最貧窮的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市場內,居民區的市場內部俯瞰大片貧民區,海地小女孩,背景是大片的貧民居住區,攝於2003年。甘蔗釀酒,海底出產甘蔗,當地習慣以甘蔗釀酒。孤兒院的孩童,海地地震後遺留大量孤兒拿著基督像的男子,海地人口16%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堂廣場上玩耍的小學生,海地居民80%信奉羅馬天主教。海地唯一世界文化遺產地,建築可追溯到19世紀海地獨立時期。海地國家歷史公園,聖蘇西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海地國家歷史公園:聖蘇西宮雨中聖蘇西宮,孩童們在盡情玩耍。海地大地震后街景,牆體塗鴉,意為:我們需要幫助排隊取水,災後的群眾在排隊獲取乾淨的飲用水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海地歷史街區,仍有法國殖民時代風格的建築。法國殖民時代的堡壘,海地1790年爆發反法獨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