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6月2日發生的大事件

鄧小平“好貓論”出臺

在58年前的今天,1962年6月2日(農曆1962年5月1日),鄧小平“好貓論”出籠。1962年6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認為,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他引用安徽民間諺語:“不管黃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1961年後廣大農村再次自發興起“包產到戶”的做法。中共安徽省委對此加以支援和引導,實行“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制度。鄧子恢、陳雲、鄧小平等中共領導對這個做法表示贊同。著名的“好貓論”就此出名,但後來被作為沒有路線立場的實用主義觀點,在歷次運動中遭批判。在去世之前的二十年,他一直是中國改革大戲中的“男一號主角”,而去世後的十年,他的思想仍然在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走向。鄧公離去1997年2月19日,當93歲的鄧小平去世的時候,中國這艘東方巨輪已經駛過“歷史的三峽”中最驚險的一段。在去世之前的二十年,他一直是中國改革大戲中的“男一號主角”,而去世後的十年,他的思想仍然在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走向。李光耀曾經評價鄧小平說,“鄧小平是我所見過的領導人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儘管他只有5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在面對不愉快的現實時,他隨時準備改變自己的想法。”這確是一個在必須堅持的時候,毫不含糊、分寸不讓,而需要迂迴的時候,身段無比柔軟的政治家。1978年底,召開了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在大會上,剛剛獲得改革主導權的鄧小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論述。科學大會報告的起草人之一胡平回憶說,報告在黨內高層傳閱時,有人建議把此句改成“我們已經有了一支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隊伍”,鄧小平聽了彙報後,只說了10個字:“這處意見一個字不能改。”1981年前後,中國出現第一次宏觀調控,三年前上馬的上海寶鋼專案受到重大爭議,一些人大代表聯合提議讓專案下馬,一些已經簽訂的合作也被迫中止,《紐約時報》在報道時用了一個很疑問的標題:《上海真的需要鋼鐵嗎?》。便是在這一時刻,鄧小平一錘定音,終於保住了這個改革開放後最大的工業建設專案。在1990年之前,鄧小平事無鉅細,管理半徑非常之大,他要為小崗村的土地承包合同定性,要為首鋼與地方政府的糾紛排解,要為松下幸之助的進入中國牽線,要為榮毅仁的中信公司護航。在做出所有決定的時候,他唯一考量的標準就是:它是否有利於中國經濟的進步。鄧小平深知,在一個轉型時代,任何變革便意味著對現有體制的突破,因此“天然”地帶有違反現行法規的性質,這其實不是某些人的“原罪”,而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原罪”。因此,在處理任何突破性事件時,鄧小平往往採用的是“拖一拖,看一看”的態度。他對傻子瓜子年廣九的處理方式就很讓人印象深刻。年是安徽蕪湖的一個小業主,1979年,因為生意興隆僱傭了10來個僱工,國內媒體開始熱烈爭論他是不是個資本家,是不是在搞剝削。這是一個看上去很小,但其實卻很嚴重的爭論,當時國內類似現象已非個例。如果認可,則違背《資本論》的“經典論述”,如果堵死,則民間經濟發展無從談起。鄧小平用的辦法讓所有人都感覺意外,他說,“不能動年廣久,一動就人心不安,群眾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傷害了社會主義嗎?”第二年又有人將年案上報到他那裡,他只批了6個字,“放一放,看一看。”這一放就是7年,到1987年,僱工超過8人的民營工廠比比皆是了,在那一年的中央5號檔案中,私營企業的僱工人數才被“允許”徹底放開。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當時,關於特區的爭議如火如荼,有人報告中央,在深圳特區,除了五星紅旗是共產黨的,其他都已經變色了。在考察期間,鄧小平馬不停蹄遍走特區,一路上不講話,不表態,參觀時也很沉默,不露聲色。到蛇口工業區時,袁庚彙報說,他們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作為整個工業區的口號。在那時,這也是一個很敏感的、明顯帶有銅臭氣的口號。袁庚當場“將軍”,自然希望老人家給一個明確的肯定。然而,鄧小平眉毛一動,欲言又止。機靈的袁庚只好用自問自答的語氣說:“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也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小平同志當場表態,只要求允許我們繼續實踐試驗。”此言一出,全場大笑。主政深圳的梁湘一路陪同,總是希望鄧小平給予一個肯定的意見,鄧對他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講的這些情況我都裝在腦子裡,不過不發表意見。”鄧小平在深圳的表現,可謂意味深長,他用行動表明了自己支援的態度,卻又在言辭上留下空白,給不同意見者留足了面子。鄧小平給後人留下了一系列的名言,如“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才是硬道理”,“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其起點與宗旨都一脈相承。鄧後十年,中國商業環境的變化早非昔日可比,但是,最重要的變革脈絡和邏輯卻似乎仍然未改。中國仍然在“歷史的三峽”中航行,我們也許將一帆風順,也許將遭遇更險惡的激流。然而,鄧留給中國的“思想遺產”,卻仍然散發光芒。從1978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中,鄧小平思考中國問題的起點始終是,“中國不能亂。”這也是中國改革最後走上了一條非比尋常的漸進式道路的原因。他在晚年更是一再提及,“穩定壓倒一切”、“共同富裕”以及“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等重大議題,這些思想與當今中國打造“和諧社會”的理念宛若一體。法國思想家、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格森曾說:“說社會的進步是由於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發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後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鄧小平無疑就是伯格森所謂的“某個人”。談貓論、摸論、不爭論某年某月某日,中國的大地上鄧理論開始做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主導思想,在本人看來,無非就是貓論,摸論,不爭論,下面就此三論本人談一點看法,不合適的地方希望各位紅色網友給予指正。貓論,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用此論斷對動物界的老鼠和貓的生存狀況加以解釋,病貓、瞎貓、懶貓、奸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了,不論這隻老鼠是死老鼠還是病老鼠,大老鼠還是小老鼠。這就有一個問題,病貓、瞎貓、懶貓或者因為運氣,或者祖上的陰德,撞上了死老鼠,或者祖上給他留下了一個圈著一大批老鼠的籠子,它們也抓到了老鼠是否也就成了好貓了呢?如果他們不會識別有無病的老鼠,吃了老鼠而後得了某種疾病死了呢?而改開後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多數老百姓心裡只有一個概念,就是掙錢,不問姓社、姓資、姓公、姓私,只要是錢到我兜裡就是好的。這樣,國有資產流失了,錢權交易流行了,笑貧不笑娼了,賣國漢奸誕生了。中國環境汙染了,這樣的貓論科學嗎?摸論,摸著石頭過河。首先,過了河了沒有,如過過了河,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就是走回頭路,復辟資本主主義。在毛時代中國已經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制定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人民民主的75憲法,不沿著正確的、光明的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摸石頭過河是什麼意思?再次,過河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到對岸,對岸是什麼岸,是共產主義理想,還是資本主義理想,如果是共產主義理想,哪為什麼將公有制改為私有制,為什麼將毛給人民的福利、教育、住房、醫療、就業都改的面目全非,成了人民身上的新的幾座大山;為什麼救帝國主義的美國就成了救中國,洋奴哲學橫行?還有,河裡有沒有石頭、是不是河底都是陷井、有很多的鱷魚,根本就不能摸著過,要架橋、要坐船、要坐飛機、要架索道,不一定非要摸石頭過河。第四,要摸規律,不能瞎摸,馬列毛已經摸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是高階階段逐漸代替低階階段的更迭過程,也是一個反剝削、反壓迫的過程,在中國已經消滅了剝削壓迫,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的情況下還亂摸,而現在摸的中國私有制、外資企業,到處都是,普通公務員、普通軍人、工人、農民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這摸到了什麼規律,是不是摸到了社會要崩潰的定時炸彈?社會主義計劃商品經濟能辦大事、辦好事、不浪費、能避免經濟危機,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惡性競爭、利潤掛帥、重複建設,現在中國,經濟上成了發達過家的附庸、被殖民,環境汙染、土地減少、轉基因、假、毒、劣商品禍國殃民,還要亂摸嗎?不爭論,這句話很明白,我的話就是真理,其它的一切都是廖論。簡單的數學上的1加1等於2的問題,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還會得出,1加1大於或小於2的結論。這就說明一個理論,因其處的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一定時期有可能是真理,在另一時期則可能是廖論。還大言不慘的說要一百年不變,這恰恰說明了自己的膚淺。不爭論是最大的獨裁,如果這獨裁擁有者,是掌握真理的,哪是人民的萬幸,可歷史上這樣的獨裁者太少了。放在美帝身上就是說美元是世界上最好的貨幣,如果你不用我就用大棒打你,如果你用,好了我就多印鈔票讓你的財富貶值,這是真正的流氓邏輯。還有是誰怕爭論,為什麼不爭論?一說明他無知,此外說明他知道他自己說的不是真理,但是對他個人有利,這就是說他是真小人,真的陰謀家。總結上述,現在中國走上了一條不適合中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讓我們共同努力,探尋走上社會主義陽光大道的新路,將現代版的資本主主義路線,批深、批透,揭露其對人民、對社會的危害,將中國老一輩真共產黨的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繼承過來,掀起中國及全世界的現階段的社會主義運動高潮,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美好明天。順祝各位紅色網友,新春大吉,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