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詞人辛棄疾出生
在880年前的今天,1140年5月28日(農曆1140年5月11日),南宋辛棄疾出生毛澤東最愛他的愛國“壯詞”。辛棄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一起並稱“濟南二安”。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英雄虎膽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初到南方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乾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隱居生活辛棄疾一向很羨慕笑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閒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儘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當年重回故宅閒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8歲。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歷史點評: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徵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後世人云: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推薦閱讀:毛澤東:最喜愛辛棄疾的愛國主義"壯詞"推薦閱讀:毛澤東:最喜愛辛棄疾的愛國主義"壯詞"近日,黨史頻道連載了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讀詩――記錄和解讀毛澤東的讀詩批註》一書。本書由曾在中南海毛澤東圖書管理小組工作的張貽玖,蒐集毛澤東讀古典詩詞的親筆記錄,整理而成。作者梳理了毛澤東一生重點品讀、批註、圈點的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以及詩話、楹聯等,從中探索毛澤東在閱讀圈點評論中國古代詩詞中的體會和感情。以下為本書節選。(孫琳)毛澤東:最喜愛辛棄疾的愛國主義“壯詞”毛澤東圈畫過嶽飛、張元幹、張孝祥、蘇軾、秦少游、李清照、薩都剌、納蘭性德等許多著名詞人的作品。從故居藏書中看到的,他圈畫得最多的是辛棄疾的詞,約98首。一部1959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稼軒長短句》,共有四冊,每冊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紅鉛筆畫著讀過的圈記。書中有60多首詞的標題上,也畫了圈記,書中用黑、紅兩色鉛筆畫著圈、點、曲線。從圈畫用的不同筆跡估計,這部書可能是他在不同時期內斷續讀完的。在他經常翻閱的幾部《詞綜》裡,對辛棄疾的詞也是反覆圈畫。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軍事家、政治家。北宋末期,金人入侵中原,北宋王朝倉皇南遷,史稱南宋。辛棄疾出生之前,中原已經淪落,他的家鄉濟南也被佔領,廣大人民在金人統治下,過著屈辱的生活。辛棄疾的祖父是一個降金的小官,卻沒有忘懷祖國,時常對辛棄疾進行愛國教育,教導他尋找機會,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這種家庭環境對辛棄疾有著深刻影響,他21歲時組織過抗金的義軍,後被南宋王朝任命為江陰籤判這樣一個職位低微的小官。辛棄疾“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斷上書朝廷,陳述自己抗金收復失地的建議,其中以《御戎十論》(即《美芹十論》)最為詳盡。但朝廷昏庸,他的建議均未被採納。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辛棄疾由於長期落職閒居,致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統一祖國的理想不能實現,鬱鬱終生。他的詞,有相當數量是抒發對往昔戰鬥生活的懷念和壯志難酬的苦悶。毛澤東對這類詞圈畫了不少。如《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陳同父即陳亮,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也是辛棄疾志同道合的密友。他多次上書,力主抗金,收復中原,因此觸怒朝廷,三次被誣入獄。辛棄疾在詞裡,追憶自己往昔率領義軍抗擊金人的戰鬥場面,形象鮮明生動,氣勢豪邁激越。這是詩人在夢中無限嚮往和深情緬懷的青年時代,而如今卻是功未成,志未竟,白髮滿頭了。梁啟超評論此詞說:“無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辛棄疾對這首詞標題“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壯詞”,是這兩位愛國詞人身處逆境中的相互鼓勵吧!毛澤東對這首詞,至少圈畫兩遍以上。在一本《詞綜》中,他在這首詞的天頭上畫著一個大圈,還在中間加了一點。辛棄疾的另一首《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汙,風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遊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平侯。對這首詞,毛澤東至少圈畫過兩遍。標題的天頭上,畫著大的圈記。他還細心地在一本《詞綜》裡把“列艦聳層樓”中印錯的“檻”字改為“艦”字。揚州是南宋時扼守長江的軍事要地,曾一度被金人佔領,作為進一步吞滅南宋的基地。南宋主戰派宰相虞允文率領軍民奮力抗擊,採石磯一戰,金全軍潰敗。當年22歲的辛棄疾,正在揚州以北地區與敵人進行艱苦戰鬥。十七年過去了,詞人路過揚州,與友人楊濟翁、周顯先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的上闋,滿懷豪情地追憶這段舊事,熱烈歌頌當年南宋軍隊大敗金人的英雄業績,自己年輕時的愛國熱忱。下闋感嘆朝廷苟安昏庸,時光流逝,自己事業無成的無奈心態。全詞具有一種悲憤慷慨的極強藝術感染力,毛澤東很愛讀。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被明人楊慎稱譽為“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首詞思想性強,藝術性高,風格沉鬱蒼涼,是辛棄疾最優秀的愛國篇章之一。毛澤東很愛讀。全詩為: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黃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另一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毛澤東多次圈畫過這兩首詞,非常喜愛。京口北固亭在今江蘇鎮江東北,京口曾是三國時吳國孫權建都的地方。南北朝時,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也曾在京口起事,率兵北伐,戰勝匈奴。宋武帝的兒子宋文帝好大喜功,任用只會口頭談兵的王玄謨,倉促出兵伐魏,結果慘敗。辛棄疾登臨京口北固亭,緬懷千古,心潮起伏,借景抒情,他透過讚揚孫權的武功,宋武帝戰勝北方敵人的氣魄,諷刺當朝軟弱苟安,屈辱投降的可恥;又透過宋文帝錯用王玄謨北伐失敗的教訓,暗示對當朝宰相韓侂冑準備不足、草率伐金這種輕敵冒進的做法所懷有的隱憂。辛棄疾寫作這兩首詞時,已經66歲,距逝世只有兩年,他在詞中以廉頗自喻,表示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理想,自己具有老驥伏櫪,雄心不已的壯志。兩首詩的創作風格雖不一致,但借古諷今,志在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思想感情則是同一的。熟悉毛澤東的田家英曾告訴臧克家說:毛主席某首詩的起頭,是有意仿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1957年3月,在一次由南京飛往上海的途中,當飛機飛臨鎮江上空時,毛澤東書寫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並向同行工作人員解釋這首詞的意義和所用典故。這說明毛澤東不僅喜愛這兩首詞,而且對它的背景、歷史、創作風格都十分熟悉。毛澤東還不止一次地手書過這兩首詞。辛棄疾寄英雄的憂憤於詞,長存悲歌慷慨之氣。氣勢豪邁,這是他詞風的主流。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描寫細膩感情的抒情寫景內容。所以宋朝劉克莊稱譽他的詞:“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小晏”即晏幾道,“秦郎”即秦觀,兩人都屬北宋婉約派詩人。毛澤東對辛棄疾這些優美動人的抒情詞,也圈畫了不少。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這首詞語言清麗,意境深幽,想象力豐富,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詞人用砍去傳說的月中桂樹,隱喻剷除朝廷中黑暗的投降派,讓人間享受到更多的光明,寓意是很深的。對這首詞,毛澤東至少圈畫過兩遍,在天頭上畫著大圈。《木蘭花慢》這首詞前,辛棄疾寫有一段小序:“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天問》係指屈原詩作,全詩提出一百幾十個問題,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提出許多疑問。辛棄疾的這首詞為: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毛澤東在這首詞的標題前連畫三個大圈,對小序中的每句話加了圈點,在詞中每個疑問句後,都畫著一個大大的問號。辛棄疾是生活在800多年前的一位詞人,他細緻地觀察到月亮升落的天象,想象到月亮是旋轉的,從我們這邊看月亮是“去悠悠”,而那一邊可能“是別有人間”。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到這首詞時說:“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1964年8月,毛澤東在和周培源、於光遠等人談哲學問題時,認為辛棄疾這首詞,和晉朝張華《勵志詩》中的“太儀斡運,天回地遊”都包含著地圓的意思。由此可見,毛澤東對這首詞的著意圈畫,除藝術上的欣賞外,還十分讚賞詞人辯證思維的深刻性。毛澤東還把辛棄疾的某些詞,作為人們振奮精神的思想武器。1947年,我軍實行戰略轉移,主動撤出延安時,有過一段非常艱苦的行軍。當時天氣很熱,戰士們連續翻過五座山頭,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很疲憊。當走到有幾株小樹的地方休息時,迎面吹來一點微風,毛澤東精神煥發地笑著說:“這裡好,這裡好,這裡是‘山路風來草木香’啊!”大家頓時被他引用的詩句所振奮而忘了疲勞和乾渴。這一詩句引自辛棄疾的《定風波》。辛棄疾一生從未忘懷恢復祖國山河、實現祖國統一的雄心壯志,這是灌注在他詞作中的主旋律,最強音。他的詞豪邁悲壯,歌唱了時代的哀怨和歡樂,民族的悲憤和希望,激情昂揚,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被譽為“詞中之龍”。毛澤東讀辛棄疾的詞最多,也最愛讀他的詞,特別是到了晚年。70年代以後,毛澤東逐步出現某些老年病症,身體漸趨衰弱,面對著世界風雲的變幻,思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常常借辛棄疾的“壯詞”,抒發自己內心的萬種思緒。1975年在杭州,毛澤東時常對身邊工作人員吟誦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並加講解。在北京的一次會上,他又讓葉劍英替他背誦《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隨著那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朗誦節奏,毛澤東陷於凝神沉思之中。他在追憶悠悠往事?他在尋找現代的“孫仲謀”?……這是後人難解的謎,但他與千古詩人的心心相通卻早已溢於臉上。(摘自圖書《毛澤東讀詩——記錄和解讀毛澤東的讀詩批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