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須德海水壩崩潰,造成洪水氾濫
在104年前的今天,1916年1月14日(農曆1915年12月10日),荷蘭須德海水壩崩潰,造成洪水氾濫。須德海地區位於荷蘭中北部,1916年,荷蘭政府開始籌建一個大壩,以隔離須德海和北海,試圖排除須德海地區內的水,並將該地區開發為農業區。1916年1月14日荷蘭須德海水壩崩潰,造成洪水氾濫。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乾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荷蘭人實施了舉世矚目的須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前後用六年時間築成了一條32公里長的攔海大壩,將須德海與北海切開,把它變成一個湖。由於河水要經過此湖入海,海水不斷淡化,須德海就逐漸變成了淡水湖,最後改造成陸地。三角洲工程的最後一座壩於1986年落成,整個工程歷經半個多世紀,將幾座島嶼連線起來,封閉了幾條河流口灣,成功地把海水拒於國門之外。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