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BING誕生
2009年5月28日(農曆2009年5月5日),微軟BING誕生。根據微軟最新公佈的2018財年第1季度財報,除了雲業務和Surface業務,最值得關注的Bing業務成為微軟重要的贏利點。微軟財務總監AmyHood表示:“我們期望前期在流量方面的投入能夠獲得兩位數的增長,在市場佔有率和流量增長上繼續保持強勁表現。在國外的搜尋市場,Google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深入人心,但也別小看了Bing必應搜尋,在微軟的過去財務報告中,Bing的份額一直都在增長,而且早在2015年第三季度就實現了盈利,微軟表示自那以後他們的搜尋業務就不斷壯大發展,收入也越來越多。微軟Bing業務成功的因素其實是很鮮明的,在此,我想用兩條線的縱向敘述來展示給大家。第一條線——時間線2009年5月28日,Bing誕生。2010年,聯合Facebook和Twitter在其搜尋結果中加入了來自這兩個社交平臺的內容。2011年12月,微軟Bing和其它網站在美國網際網路搜尋市場的份額達到15.1%,並且首次超越雅虎,成為僅次於谷歌的美國第二大網際網路搜尋服務提供商。(注意:以Bing搜尋為主的微軟線上部門自2008年6月以來已經累計運營虧損了大約70億美元。)2012年,Bing不僅整合來自各大社交媒體網站的內容,同時也能顯示來自網頁及Bing自身的搜尋結果。2013年10月,微軟在中國啟用全新明黃色Bing搜尋標誌,並去除Beta標識,標誌著Bing已不僅僅是一個搜尋引擎,更將深度融入微軟幾乎所有的服務與產品中。2014年之後,Bing開始成為微軟最新推出的語音助手Cortana的主要使用平臺之一。2015年第三季度,微軟宣佈Bing搜尋業務首次實現了盈利。2017年,Bing的全球市場份額約為9%,每月搜尋量達120億,其中近一半(50億)來自美國,在美國本土有高達33%的市場份額。從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出,7年時間,Bing業務從無到有,從依靠雅虎提供支援,到獨立門戶,一路攀升到世界第二,直接和谷歌叫板。而就時間點來看,微軟算是把握的很好的一個例子。剛成立一年的Bing搜尋業務“機緣巧合”地抱上了雅虎的大腿。當年7月,雅虎時任CEO卡羅爾·巴茨(CarolBates)和微軟時任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Ballmer)達成了搜尋業務合作協議。微軟為雅虎搜尋提供技術支援,而雅虎則負責搜尋業務的廣告銷售。合作協議為期10年。這也是雅虎近年來最具爭議性的交易,當然這也是Bing邁向成功最關鍵的一步。事實證明,Bing藉此上位,成為老二,取代了雅虎,而雅虎僅僅得到了幾十億美元的賬面分成而已。再回到2009年7月,當時谷歌的市場份額是64.7%,微軟只有8.9%,而雅虎當時則是19.3%。僅五年後,谷歌市場份額增長了3個百分點,微軟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而雅虎則下滑了近10個百分點。微軟雖然放棄了大量搜尋廣告營收,但卻得到大量市場份額和雅虎原先的搜尋技術,而讓給雅虎的搜尋廣告營收,對靠Windows和Office賺錢的微軟來說幾乎無足輕重。不久,Bing又聯合了Facebook和Twitter這兩個網路當紅社交媒體。在2010年,Twitter擁有大約1.45億使用者,Facebook超過5億。由於當年的移動端還沒有開始爆發,美國的社會青年們都抱著筆記本上各類社交網站,這給以Windows為主營的微軟一個機會。早在之前,FacebookCEO馬克·扎克伯格曾拒絕了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提出的價值150億美元的收購計劃。收購不了,依舊可以合作,作為合作計劃的一部分,Facebook的搜尋服務使使用者能更方便地在其網路上查詢其他使用者。Facbook的搜尋服務使用微軟bing搜尋引擎。高度社會化的搜尋引擎給微軟帶來巨大的流量,同時增加了使用者粘性,這對微軟來說百利而無一害。繼續壯大的Bing來到了2014年,這一年微軟下一代的核心之一——Cortana釋出,Bing當仁不讓地成為了Cortana(小娜)的搜尋引擎提供方,同時伴隨著Win10這一重磅級產品的釋出,Bing的多元化入口方向變得逐漸清晰起來。微軟這7年時間,不是白過的,沒有微軟自家諸多產品的扶持,也不會如此之快成為世界第二。下面我們就來觀摩一下微軟為襁褓中的Bing提供的龐大產品線,足以讓你改觀Bing這一個業務從前在你心中的樣子。畢竟,幾十億美元不是白燒的。第二條線——產品線PC,2in1產品在和OEM廠商合作的這麼多年裡,給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年微軟推出免費版Windows8.1withBing了。它提供與Win8.1、Win8.1Update完全相同的使用者體驗,但IE瀏覽器的預設引擎為Bing,並免費提供給平板電腦廠商使用,目的就是為了搶佔低端市場。不過微軟肯定不會放棄掙高階使用者錢的機會,所以此舉並不會傷及微軟的營收,同時又提高了BING的市場份額,可謂一舉兩得。不過微軟也是有忌憚的,該版本作業系統仍支援修改預設搜尋引擎,微軟這樣做或許是為了避免可能的反壟斷糾紛。NewWindows產品Windows10的釋出應該說是微軟這幾年為數不多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了。如今的Windows10的口碑似乎已經可以和當年的XP一樣風靡一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微軟為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和自己上下游軟硬體廠商的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對盜版系統一樣可以升級正版Windows“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微軟當然要想方設法獲得一些回報,其中,內建Edge和Cortana預設和強制採用bing服務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慘淡份額的WindowsPhone,微軟也要插一手,WindowsPhone的IE11帶來一項“貼心”提示。當使用者在IE11瀏覽器位址列訪問谷歌網址,例如www.google.com.hk(其他搜尋引擎也受影響)。這時IE11會彈出下圖的提示訊息:“親愛的WP8.1使用者,你可以使用一種更快速的搜尋工具,例如在位址列輸入關鍵詞或者長按搜尋鍵。”不用想了,又是Bing。Bing系列APP坊間傳言:Bing出品,必屬精品。Bing業務當然不會僅僅包括搜尋服務,一切流量入口都會想方設法地利用起來。比較著名的例如Bing輸入法,必應詞典,必應天氣等等。在微軟應用商店裡搜尋“bing”,能搜到兩百多個相關APP,搭配上簡約的設計介面,不得不說Bing系列真的可以算得上“精品”。Bing美圖為什麼把美圖作為單獨的一個因素進行分析,因為微軟成功地將Bing打造成“全球最好用的圖片搜尋引擎”,這是一個現象級的新事物。我可以這樣說,知道Bing的人,90%都知道Bing搜尋圖片好用。把握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是必應成功的關鍵。就拿國內來說,大部分使用者認識“必應”(注意,不是Bing)應該是Windows開機第一屏吧。高質量的桌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且會不自覺去搜尋圖片來源。這些潛意識的操作源於人類自古以來對於美的追求,也是同行之前沒有做過的,藉助Windows巨大的裝機量和微軟強力推廣新Windows的力度,Bing桌布從此深入人心。其實這也是微軟試圖“彎道超車”的一個措施而已。不過居然成功了,足以見得搜尋市場的不確定性。熱點追蹤Bing對於“蹭熱點”一點不比谷歌差,而且由於谷歌在國內無法提供服務的原因,微軟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去年早些時候,微軟必應(Bing)宣稱其預測引擎成功預測了去年的NBA總決賽冠軍——金州勇士隊。必應搜尋引擎正確預測了15個系列中的12個,這著實讓人印象深刻。必應預測基於海量大資料,透過更多維度運算,實現對奧運會、世界盃、奧斯卡等重要事件的預測。在2014屆巴西世界盃淘汰賽階段,微軟打敗章魚保羅,成功預測16場淘汰賽其中的15場,以及德國奪冠。準確率高達到93%,成為新一代預言帝。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微軟成功預測了51個選區中50個地區的選舉結果。Bing成功透過對熱點的預測一方面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一方面可以繼續深挖自身潛力,可謂一舉兩得。AI大後端微軟成功地將Bing和Cortana結合在一起,微軟在Build2014宣佈了個人數字助理Cortana。相比蘋果Siri和GoogleNow,微軟Cortana是晚來者,但在技術積累方面微軟早已有全盤計劃。可以說沒有Bing就沒有Cortana,Bing提供了後端的技術、資料支援,過去幾年,Bing的工程師花了很多精力在Cortana上。Cortana的很多功能包括搜尋、語音都是Bing之前的主要功能。原先Bing有個Satori專案,一個可以自我學習的系統,透過Bing上面每天成千上萬的搜尋內容來學習。微軟對於Cortana未來的期待值很高,除了成為微軟全平臺的語音工具,同時還是個人助理,且作為語音服務會植入第三方應用中,實現跨平臺的應用。未來微軟全線的Windows家族產品都將應用Cortana,包括Xbox,且可以定製化,成為微軟大平臺的語音入口。如今的微軟小娜,小冰都離不開Bing的支援。性格只是小冰、小娜外在表現最大的不同,實際上技術來自一家,都是基於Bing的搜尋。作為AI大後端,Bing承載著微軟下一個增長點的重任,其潛力不可估量。微軟Bing給我們的啟示看完了Bing發家史,如果不來點啟示,似乎好像和我們也沒有什麼關係。對於我們的讀者來說,大家可能是創業者,IT行業從業者,數碼愛好者,甚至是作為一個消費者來講,Bing的成功依舊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因為我們正在使用它,甚至說我們沉浸其中,更不要提未來數年時間之後,“搜尋”這個詞就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傳統“搜尋框”正在覆滅這個也是老話題了。很多人在幾年前就高喊,搜尋框很快就要消失。張小龍曾舉例說:PC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入口在搜尋框裡面,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入口可能在二維碼裡面。所以微信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大力的推動二維碼在中國的普及。當然,事實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依舊習慣使用搜尋框去主動尋找自己的需求。不過這一切已經開始慢慢改變。搜尋引擎在移動時代已經很碎片化,人們可以透過文字、語音、影象、地理位置各種各樣方式來搜尋,比如跟語音助手對話,比如掃一掃。李彥宏曾在百度世界上提出,未來五年語音影象搜尋將超過50%。最終搜尋引擎必然是像鋼鐵俠裡面的賈斯汀一樣,是智慧化的機器人助理,你跟它對話,問它問題,讓它幫你完成任務,傳統的“搜尋框”正在覆滅。當然這需要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這些高新科技。這也是百度和Google這兩個老牌搜尋引擎在重點部署的領域。微軟也一定不會錯過這趟班車。終端依舊為王不用再重複上述的例子。就國內這樣的大環境而言,360搜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360搜尋上線那天(2012.08.30)開始,市場份額穩步上升,目前在PC端基本保持在30%左右,已經是個很不錯的成績了。360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終端的渠道。360瀏覽器佔領中國瀏覽器的半壁江山,自身渠道優勢明顯,轉化率很高。就使用者畫像而言,小白使用者居多(低學歷人群,高學歷低網路使用能力人群),對百度搜尋忠誠度不高,許多人一直以為自己用的360瀏覽器是用的百度搜尋,並一直使用下去,這就給360留下了一大塊蛋糕。同時在360深耕的安全領域,諸如360安全衛士,360軟體管家,在PC端滲透率超高,相關產品的影響係數也不小,如果有1%的影響力,在近3億裝機量的360安全衛士面前,仍然有300萬的搜尋入口。手機端,360手機助手,360安全瀏覽器用的人少嗎?再加上360自己還有手機硬體終端,自帶預設360全家桶和360搜尋自然不在話下。而這些,百度幾乎沒有。當然,開始時大家(其實發現的也只有極少數人)都很反感這樣的行為,不過大部分人用著用著發現,其實也算良心。360此前由於在使用者心中留下了“流氓”的壞印象,對此360自身也做了嘗試。360的搜尋前不久推出的“好搜”,就一個去360化的典型例子。在品牌上淡化好搜和360之間的關係,從而重構使用者心中搜尋與360之間的關係。當然,這是後話。總的來說,終端為王是360成功的關鍵,也是Bing成功的必要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多端整合能力是發展潛力的體現360搜尋一直是Bing的模仿者。從PC,到產品,包括我在用的手心輸入法,很清爽簡約,藉助和訊飛的合作,語音輸入體驗也很不錯。但是360相比百度和谷歌缺少“後勁”,這裡就體現在多端整合上。而我認為,目前多端整合最需要的是強大的大資料實力 賬號體系。目前的多端(電腦、手機 雲端儲存,Web等)整合,雲端資料與本地資料,整合電腦、手機、iPad以及其他智慧裝置上的個人資料,使用者登入一個賬號,透過一個搜尋框實現個人資訊的一體化搜尋與管理。最終的應用場景可以是這樣:使用者搜尋本地檔案將同步獲得雲端和Web端的搜尋結果,而在網頁搜尋時也能看到同一關鍵詞在本地檔案和雲端的搜尋結果。本質上就是資料的整合,同時面向使用者進行最友好化設計。目前在PC端的Bing(Cortana)算是做的很好的。然而Bing的劣勢就是移動端,WindowsPhone的失敗讓微軟失去了一大渠道來源,不過目前微軟已經有意識的這點。在最新的Windows10系統中,微軟內建了“我的手機”。藉助小娜強大的吸引力,使用者在安卓和iPhone裝置的資料和工作狀態可以透過一個Microsoft賬號即可獲得跨平臺體驗。不過現在談論這些嘗試能否成功還為時尚早。擁有各項渠道資源的傳統老牌公司在不斷開發資料整合的新形式,而新興網際網路公司還在不斷插足各類上下游軟硬體裝置的整合,大家都在佈局,鹿死誰手,還不好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擁有多端資源的公司成功率會高很多。微軟目前藉助安卓和蘋果的力量從而上位,而自己本身缺乏足夠的移動端控制力,未來被競爭對手“掐斷”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未來,這個綁在微軟這個龐大戰車上的Bing將會如何?也許納德拉自己也不知道。不過他曾經這樣表示:“AI並非只是蛋糕上的櫻桃,而是整個蛋糕。”而Bing,已經成為微軟AI最直接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