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5月25日發生的大事件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

在64年前的今天,1956年5月25日(農曆1956年4月16日),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我國自制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1956年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效能良好。”1956年5月26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題為《一架電子計算機在復旦大學製成》的訊息。這架電子計算機是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研製成功的,又被稱為“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是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可解多元常係數線性微分方程,成為國內計算機研究的先驅性成果。本報當年的訊息稱:“這架電子計算機的製造工作是從今年(1956年)三月開始的,這些年輕的科學工作人員在開始工作的時候,連一張現成的電路設計圖紙都沒有,他們就根據蘇聯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原理加以鑽研,經過兩個多月,終於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架電子計算機。”【新聞連結】近年來,我國電子計算機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創造新的佳績。2016年6月20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奪得世界超算冠軍。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連續10次蟬聯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宣佈,研究團隊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單光子量子計算機。截至2018年底,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累計支援國家重大專案超過1600項,成為支撐我國科技創新的利器。運算能力達到百億億次的“天河三號E級原型機”已研製成功,實現了各關鍵技術領域整體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