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水氫發動機”事件
2019年5月22日(農曆2019年4月18日),南陽“水氫發動機”事件。河南南陽“加水即行駛”的相關氫能源動力汽車引發關注,並持續發酵。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在國內曾有一次影響面很大的民科騙局,就是“水變油”,這場曾被鼓吹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鬧劇持續了長達十餘年,不知道忽悠過幾茬人了,不少媒體和專家也被矇蔽。而當騙局最終被科學真理揭穿,始作俑者王洪成落得個鋃鐺入獄,臭名昭著的下場。然而萬萬沒想到,在如今資訊如此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類似的騙局居然還能再次興風作浪,真是讓人有點匪夷所思。2019年5月22日,《南陽日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則新聞,並在微博上釋出了相關報道,稱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張文深在調研氫能源汽車專案時為之點贊。《南陽日報》報道稱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如果真像這則報道所說的,那這個水氫發動機可真是的具有破天荒的先程序度,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無法與其比肩,堪稱一次“新能源革命”了。然而這則報道隨即引發了一場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感慨“我這幾年的化學白學了”。不少網友質疑,“泰囧看多了”“這麼偉大發明怎麼不申請諾貝爾獎”“這是永動機嗎”?有對此調侃:“水制氫的方法有哪些?其實不用電解,直接‘吹’就可以了。”5月24日,涉事企業青年汽車集團董事長龐青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水氫燃料汽車技術已成熟,不會延緩南陽專案程序。並聲稱“事實擺在這裡,不是瞎編的”。龐青年稱,水氫燃料車的最大秘密,就是一種特殊催化劑,可以近乎零成本地將水轉化成氫氣,最終實現“青年水氫燃料車”在不加油不充電只加水的狀態下,續航里程超過500公里,小轎車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龐青年還在嘴硬,但業內專家已經對他打臉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內燃機研究所的管斌副教授連聲表示:“那不行”,“是假的”。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孫柏剛認為,純的水變油或使用神秘的催化劑把水變成氫氣,這都違背能量守恆。“純水變成氫氣作為動力,就和過去的水變油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是純忽悠。”氫確實可以用作汽車能源,氫燃料電池也是目前新能源車發展的一個方向。水可以透過電解作用被分解成氫氣與氧氣,這其中必須要有能量介入,根本不是隻加水就能讓汽車跑起來,這種能量也根本不是什麼“催化劑”。科普作家方玄昌認為,“必須回答一個問題,能量從哪兒來?如果只要加水就可以跑,那就是百分百的騙局”。上述原理其實在中學化學課上都應該學到,算是一個基本常識,這裡也不再做科普介紹。不少汽車及能源行業的專家指出,要想在車上將水分離出氫成為驅動能源,目前從能效和成本上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問題是,這樣一個常識性的騙局,為何依然能有落地的土壤?早在2017年,青年汽車董事長龐青年就曾對外宣佈:“全球首輛水氫燃料車在青年汽車誕生”。這在當時就已經被當成了一個行業笑話。然而重要的是要知道,笑話的背後,為什麼會出現那些乖謬、荒唐的事情?據公開報道,2018年11月,南陽與青年汽車集團簽訂了氫能源汽車專案合作框架協議。當年12月29日,南陽高新區與青年汽車氫能源整車專案簽約,這也成為南陽氫能源汽車產業園的支撐專案。青年汽車的南陽專案總投資83.16億元,其中南陽市政府平臺出資40億元。當時該專案宣稱建成後可實現產值300億元。如今此事一出,外界均在關注青年汽車是否存在騙取政府投資的情況。其實,青年汽車是一個有“前科”的“慣犯”——媒體扒出了“青年汽車集團”的累累劣跡:該公司2017年曾被曝出以造車為槓桿換煤炭,涉嫌詐騙,曾經卷入“騙補車企”名單被罰,集團旗下有三家汽車和發動機公司已經破產清算,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青年汽車”為關鍵詞的民事案由多達517件……啟信寶顯示,其風險資訊686條,被執行人資訊29條,失信資訊46條,今年1月7日、8日它分別被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和常州市鐘樓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人。從公開資訊中輕易就能發現合作方劣跡斑斑,幾百條民事糾紛,南陽市在招商引資中居然還敢引入這樣的合作方,居然敢投幾十億元進去,真是有一顆大心臟。騙局敗露,投資40億元的大坑將如何去填一個重大新能源專案落地,需要經過專業部門、行政部門的重重評估和稽核,這麼容易被忽悠,當地有關部門的科學精神、調查監管等方面都要打上一個大問號了。其實南陽市的這個專案,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個縮影。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基於未來更大的想象空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受到一些企業、業外資本以及地方政府的追捧,呈現“大幹快上”的節奏,也出現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亂象。一些地方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車企業落戶,卻並不考慮當地是否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一些地方力推新能源汽車,只是為了盤活當地原有的汽車產能和資源;一些地方上馬新能源汽車專案,更是為了GDP和政績。今年的兩會上,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引發了一些地方的“氫能源熱”。如此情況下,一些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產能擴張上,忽略了技術積累和突破;一些企業圍繞“補貼”轉,哪款車補貼高,就生產哪款車;還有一些企業忙於跑馬圈地,造概念,講故事,產品始終不見“蹤影”。泥沙俱下,“水氫發動機”這樣的大忽悠專案能夠找到地方落地,也就不足為奇了。針對《南陽日報》有關“青年汽車集團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的報道,此前,本站專門記錄“2019年4月28日南陽首批72臺氫能公交車上線”。5月24日,南陽市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下線,是指從生產線下來試跑,並未透過驗收。並不能說南陽日報的報道不準確,是理解不太一樣,並非說加水就能跑,是需要加水後經過一些反應才能跑。目前,官方已經要求涉事企業初步作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