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14日發生的大事件

人類第一次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

在60年前的今天,1960年1月14日(農曆1959年12月16日),人類第一次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1960年1月14日,瑞士物理學家雅克·皮卡德和美國海軍人員沃爾什,乘深海潛水船“的裡雅斯特號”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達到11公里多的深度。神秘的馬裡亞納海溝蛟龍號下海生活在馬里亞納海域兩三千米海水中的大嘴琵琶魚生活在馬里亞納深海海域的毒蛇魚用發光器官吸引小魚在馬里亞納海域5000米深處能見到顏色鮮紅的太陽水母在馬里亞納海域兩三千米的海底可看到常見的海魚和珊瑚沃爾什(左)、雅克和“的裡雅斯特”深水探測器“深海挑戰者”號準備下海日本科學家探索馬利亞亞納海溝的“深海6500”號載人深潛器“我感覺到一種強烈的與世隔絕感,像是在外太空的星球表面。”這是美國導演卡梅隆從馬裡亞納海溝歸來接受記者採訪所發表的感想。不久前,中國的“蛟龍”號深潛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神秘的馬裡亞納海溝,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馬裡亞納海溝什麼樣全世界深度大於6000米海域很少,只佔海洋總面積的1.2%。在深海海域中,不少地方有海溝存在。海溝是位於海洋中的溝槽,一般兩壁較陡,形狀狹長,水深大於5000米。在所有海溝中,馬裡亞納海溝最為有名,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為11034米。馬裡亞納海溝全長2550公里,平均寬70公里,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超過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究竟什麼模樣?1960年1月,人類首次看見了它的真實模樣。當時,瑞士著名深海探險家雅克·皮卡爾與美國海軍中尉多恩·沃爾什駕駛“的裡雅斯特”深水探測器,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處進行科學考察,他們看到的主色調是黑色,外觀則如同荒漠。那裡的海水也很平靜,除了潛水器激起的水流外,再也沒有驚濤駭浪。令人驚奇的是,就在這樣荒漠般的海底他們發現了一些人類從未見過的深海動物。在此之前,科學界已經認定如此之深的海域中絕對不可能有生物存活下來。2012年3月26日,卡梅隆獨自駕駛著一艘獨特的深海潛艇,最後抵達馬裡亞納海溝10898米的底部。這是人類第二次探底馬裡亞納海溝,卡梅隆成為有史以來抵達萬米深海的第三人。卡梅隆看到的馬裡亞納海溝與雅克看到的差不多。他在回來接受採訪時說:“我只是坐在那裡,看著窗戶外面,看著那片荒蕪的、宛若外星的海底,靜靜地欣賞著它。我體會到了真正的孤獨,這種感覺淹沒一切,我感受到在這幽深、廣袤、人跡罕至的海底中,自己是多麼渺小。”馬裡亞納海溝的神秘生物在卡梅隆的馬里亞納深海之旅中,視野所及之處大多一片荒涼,彷彿途經陸地上的沙漠。其實,在深海“沙漠”中並不缺少生命。潛水員曾在馬里亞納海域公里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即使在萬米的深海中,雅克等人在那裡發現了一些形狀扁平的魚和小紅蝦。人們在1995年日本的“海溝”號機器傳回的影象中也看到,在萬米深的茶色海底泥土上,有一些白色的像海參一樣的生物在蠕動,旁邊還遊動著數條小魚。海洋中每增加10米水深,水壓大概增加1個大氣壓。在7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水壓超過700大氣壓,可以把普通的家用轎車壓成碎片。那麼,馬裡亞納海溝中的那些動物為何不會被壓扁呢?這是因為深海魚類的身體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們的骨骼變得非常薄,而且可以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表皮很薄且透明。另外,由於深海中沒有亮光,一些深海動物則進化出發光器官,有的為自己照明,有的則是用於吸引可吞食的獵物。比如,生活在馬里亞納深海中的毒蛇魚有吸引其他小魚的發光器官。2010年9月,日本科學家利用“深海6500”號載人深潛器發現了一種奇特的雙殼貝。這種貝類生物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查林傑”海淵附近5620米深的海底,它們從來自地幔中的物質中吸收營養。這種雙殼貝是一種白瓜貝,長12~13厘米。在那些海底熱液噴射口,噴射出來的地幔物質與冰冷的海水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有臭雞蛋氣味的硫化氫,成群的白瓜貝主要以這種臭氣為生。另外,熱液噴口產生的碳酸鹽以及噴口附近的硫化細菌也是雙殼貝的營養來源。還有一種有名的馬里亞納生物是巨型阿米巴蟲。2011年7月,美國的一臺深海探測器在馬裡亞納海溝內水深10641米的賽琳娜海淵中,發現了直徑達10厘米的球狀動物。科學家分析後發現,這種奇特的動物居然是阿米巴蟲類的單細胞動物,它被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單細胞動物。巨型阿米巴蟲不但能適應漆黑、高壓和冰冷的海水,而且對有毒的重金屬有很強的耐受能力。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它們還主動“吸毒”,體內富集了高濃度的鉛、鈾、汞等重金屬元素。馬里亞納探險熱潮的緣由從19世紀開始,各國探險家和科學家就在不斷潛入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探測。從探險家的極限嘗試到科學家的考察活動,馬裡亞納海溝為何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原來,深海探測非常富有挑戰,它比攀登高峰和深入太空還難。目前,早已有不少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也有數十名航天員抵達幾百公里高的太空中。然而,迄今成功抵達萬米深海的只有3人。早期對馬里亞納的探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探險的因素要多一些。後來,科學家認識到包括馬里亞納海域在內的深海是一座效能優良的天然實驗室。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道格·巴特萊特教授表示:“探索馬利亞亞納海溝,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地球及其生物,有助於發現新的生態系統,瞭解新的生命形式。”除了生物學家外,其他學科的科學家也熱衷於深海研究。比如,地震學家在海底建立地震觀測網,以減少深海地震及其引發海嘯對沿海地區的損失。甚至連天體物理學家也要到海洋中來“插一腳”,他們在深海中建立中微子探測器陣列,希望藉助干擾較少的深海海水來找到來自太空的中微子。逐利也是人們探索馬利亞亞納海溝的重要動力,因為深海中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據統計,全球深海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近10年來,人們新發現的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氣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於深海。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包括馬里亞納海域在內的深海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稀土資源,可開採量約是陸地稀土儲量的800倍。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海洋覆蓋,平均深度可達4000米,蘊藏著豐富的金、銅、鉛、鋅、鎳、錳、鈷、鐵以及其他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