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5月18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有機化學家紀育灃逝世

在34年前的今天,1986年5月18日(農曆1986年4月10日),中國有機化學家紀育灃逝世。紀育灃,1899年12月22日生於浙江鄞縣,1922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遂赴美國入芝加哥大學學習,1923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在武昌師範大學化學系任教。1926年再次赴美,在耶魯大學有機化學家約翰遜(T.B.Johnson)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1928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嘧啶化合物結構測定的研究。”紀育灃回國後,先後在多所學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東北大學(1928-1930)、廈門大學(1930)、浙江大學(1930-1933)、廣西大學(1936-1939)、上海醫學院及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39-1943)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34-1936)、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1943-1949)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1949-1951)研究員、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前身,1952-1958)研究員兼合成室主任、北京化學試劑總廠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1958-1982)、《化學學報》和《藥學學報》編委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紀育灃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嘧啶、噻唑、喹啉等類雜環化合物,中草藥化學成分,維生素B1全合成,抗瘧藥物,抗血吸蟲病藥物,維生素C的測定方法以及在動植物產品中的分佈等諸多方面。紀育灃在選擇縮合成嘧啶環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用實驗證實並討論了縮合成嘧啶環的方向,研究了乙醯丙酮、苯甲醯丙酮和環狀β-環己酮等分別與不同醛及尿素在催化劑作用下的縮合反應。還研究了多種滷代嘧啶的合成及反應效能。透過對滷代嘧啶轉化反應的研究,發現了不同型別取代嘧啶的合成方法。他透過對巰基嘧啶的合成及反應效能的研究,提出了不用氨即能從氯代嘧啶合成氨基嘧啶的新方法,也可不用硫代氫由滷代嘧啶製備巰基嘧啶。紀育灃早年在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廣西大學時,曾對中草藥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對紫蘇、鳶尾、前胡、柴胡、大齒獨活、大花淫羊藿、貝母、鉤吻以及菸草等用經典方法進行了化學成分的分離和鑑定,從獨活中分離出幾種結晶,從淫羊藿中分離出黃酮苷,是我國首次用化學方法研究中草藥的成果。紀育灃還研製出一種簡單而準確的測定維生素C含量的新方法,曾用於120種食用植物和動物製品及中藥內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為我國營養及生理學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基本資料。紀育灃是一位愛國科學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上海淪陷,日偽聘請他任職,他堅決拒絕,而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隻身到重慶,繼續在遷入內地的上海醫學院執教,並擔任藥科主任。他不僅講授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多門課程,還因陋就簡地利用化工廠的廢料提煉出化學試劑,用於科研和教學工作。紀育灃在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工作期間,對該所化學試劑研製規劃,特別是對嘧啶、嘌呤等核酸鹼基、核糖以及20多種基本氨基酸的研製提出了許多高瞻遠矚的建議,對我國化學試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紀育灃為人正直,性格剛強,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學事業。他生活十分儉樸,但不惜用重金購買《貝爾斯登有機化學大全》、《化學文獻》和《美國化學會會志》等世界著名的科技書刊,極其珍視自己的藏書。凡與他研究工作有關的重要新書均儘量設法收買,故一生藏書頗豐。1983年,在他逝世一週年之際,他的夫人楊群華遵照他的遺願,將他一生珍藏的全部科技書刊3000餘冊分贈給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和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為支援邊疆科學事業和發展我國化學試劑做出了最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