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動能末段反導測試成功
2011年5月15日(農曆2011年4月13日),我國第一次動能末段反導試驗成功。2011年5月15日,中國首次動能末段反導測試成功。圖為央視報道截圖。公開酒泉基地史料館內部畫面,可見牆上獎章文字顯示,2011年5月的首次末段反導測試成功,同年並進行首次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內地軍事評論員指,末段反導兼具戰術性和戰略性意義,此次公佈說明中國已具備相對完善的反導能力,並在末段反導系統研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2016年10月17日,中國官方媒體公佈了酒泉基地史料館內的一組畫面。另多名軍事觀察員感到興奮的是,畫面中牆壁懸掛的獎章上的文字顯示,2010年1月11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動能中段反導測試!2011年5月15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動能末端反導測試!2011年4月12日,中國進行了首次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在導彈攻防對抗中,彈道導彈反導一直是當今世界反導界最為尖端的領域,也是世界軍事大國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此前,中國已於7月24日罕見公佈了2010年和2013年中國兩次中段反導試驗的畫面。證實中國已具備中段反導技術。而此公開的末段反導技術同樣極具價值。末段反導區別於中段反導作戰和防空作戰,兼具戰術性和戰略性意義。此次訊息的公佈,說明中國已經基本具備了完善的反導攔截能力。眾所周知,根據使命任務,彈道導彈又分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兩類,但不管哪一類,其飛行全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1)助推段,指導彈從發射架發射到飛出大氣層這一階段,又稱為上升段;2)飛行中段,指導彈飛出大氣層外,在大氣層外向目標區域飛行的階段;3)末段,指導彈到達目標區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氣層,直至命中目標的階段,又稱為再入段。末段反導時,導彈飛行過程跟蹤資料一般都已測算出來,而且導彈重新進入了大氣層,位置比較低,攔截方準備時間比較長,但末段攔截時,彈道導彈進入大氣層後開始俯衝,彈頭軌跡傾角變大、速度通常在7~8倍聲速以上,留給反導系統攔截的時間很短。如果是分導式彈道導彈,多個分彈頭都已釋放,目標數大增。此外,新一代彈道導彈還會變軌,都大大增加了末段攔截的不確定性,因此,末端攔截的技術難度相當大。經過多年研究,美國在彈道導彈末段防禦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美國成功地進行了多次末段反戰術彈道導彈實彈攔截試驗,充分驗證了末段反戰術彈道導彈的各項攔截技術,形成了以愛國者3、MEADS、薩德為代表的高、中、低層相結合,點面協調統一的末端防空反導體系,並投入實戰部署。此次官媒曝光的畫面說明中國在末段反導系統研製方面同樣走在了世界前列。首次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除此之外,報道中透露的2011年4月12日,中國進行了首次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這則資訊同樣讓人驚喜。在2014年的1月,美國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報》網站披露稱,2014年1月9日中國軍方在境內首次試驗了1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意在突破美國的導彈防禦體系。報道還稱,據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稱,五角大樓已將中國的這一試驗性武器取名為WU-14。對此,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則回應稱,中方在境內按計劃進行的科研試驗是正常的,這些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和特定目標。間接地承認了這一試驗事實。而根據此次曝光的內容推測,中國實際上進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是要早於外界普遍認為的第一次試驗,提前了三年,據此推測,中國在高超音速的技術研發方面,已經遠超外界預期,隨之而來,該型飛行器具備實戰化的時間也會相應提前。綜合來看,中國在矛——高超音速飛行器,盾——反導系統,這兩種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對解放軍有效捍衛中國國家利益無疑有著巨大幫助。圖為疑似中國反導導彈發射畫面中國高超音速滑翔武器飛行器音速滑翔高超馬赫美《華盛頓自由燈塔報》2014年1月13日報道,中國軍方在9日完成了一次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飛行速度達到了10馬赫,代號為WU-14,該平臺是一種高超音速滑翔載具,研製目的在於突破美軍導彈防禦系統,這是繼中國軍方試射新型洲際導彈後,又一款令人矚目的戰略級武器。WU-14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0馬赫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製一直處於嚴格保密狀態,現在披露的“WU-14高超音速滑翔載具”也是由美國國防部暫時命名的,從公開的資訊可以看出,WU-14由彈道導彈助推發射,再入大氣層後為無動力滑翔飛行,飛行速度可達到10馬赫,這一飛行方式與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美國空軍聯合執行的FALCON(“從美國本土運送和應用兵力”的縮寫)計劃下的子專案有些相似,後者的技術特點也是由火箭助推後進入亞軌道以上的空間,再入大氣層後以超高音速的飛行速度穿過大氣層。FALCON計劃包含三種高超音速飛行器美國國防部和空軍的FALCON計劃的目的在於從美國本土實施載荷投送,可打擊數千公里外的目標,也就是說可以從美國本土打擊世界上任何一個目標,並且具備快速響應的能力,美國防部於2003年公開了該計劃中,有關高超音速飛行器發展的規劃描述。按照原先FALCON計劃的設想,要研製三種不同用途的飛行器,第一種是低成本的小型運載火箭,其突出的亮點在於可以在24小時內響應,發射成本低;第二種為可透過火箭平臺或者天基平臺投放的通用飛行器,其作戰特點在於可從亞軌道空間再入大氣層,進行無動力的滑翔飛行;第三種是更加高階的可重複使用高超音速飛行器,可從普通的機場跑道上起飛,在1至2個小時內打擊一萬公里以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