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
在199年前的今天,1821年5月5日(農曆1821年4月4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逝世。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年在位)不想當元帥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拿破崙;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敗屢起——拿破崙;偉大的統帥應該每日自問數次,如果面前或左右出現敵人該怎麼辦?他若不知所措,就是不稱職的——拿破崙拿破崙出生於科西嘉島,這也是他後來被反對派稱為“科西嘉怪物”的原因。在拿破崙出生前一年,法國剛剛從熱那亞購得科西嘉島,但這並不影響拿破崙對法國的國家認同。拿破崙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小貴族家庭,10歲進入預備軍校學習,15歲進入巴黎炮兵學校學習指揮,不久因其父去世中斷了學業。他在軍校生涯中成績平平,也不引人注目,他日後的軍事才能似乎主要不是來自於此。但軍校的學習使他獲得了少尉軍銜,這也是他一生事業的起點。如果生活在路易十五那樣的時代,拿破崙很可能會以一個懷才不遇的下級軍官身份結束一生。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大革命時代。拿破崙熟讀盧梭、伏爾泰等人的著作,在大革命年代也發表過觀點激進的小冊子,被視為雅各賓派的一員。他有著大多數青年所有的不滿現實、渴求變革的精神。但對於拿破崙這樣雄心勃勃的實幹家來說,政治理想如何並不重要,不會真的影響他的實踐,如何利用時勢,不斷提高自己的權力地位才是真正重要的。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民眾運動了,國王被推上斷頭臺,全部政治上層建築都按照“革命家”們的理想推倒重建。但作為“被君主制的海洋包圍的民主制小島”,法國很快受到周邊海浪洶湧地衝擊,大革命的思想口號被當作瘟疫,一次次“反法同盟”被組織起來了。拿破崙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以一個支援大革命的將領身份走上歷史舞臺的。1793年12月,這位炮兵團的指揮取得了一生中第一個重要勝利——土倫戰役的勝利,金子終於發光了,他因此得到羅伯斯庇爾之弟的賞識,被一舉提升為炮兵准將。不久後羅伯斯庇爾在“熱月政變”中被推上斷頭臺,拿破崙也跟著倒黴,在獄中蹲了十天。但出色的軍事統帥是那個動盪年代的每一任政府所必須的,拿破崙又在一年多後鎮壓“葡月暴動”中被委以重任,並不辱使命。他因此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將領。拿破崙被督政府任命為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1898年又遠征埃及。與此同時,國內局勢正在惡化,連年通貨膨脹、食品緊缺,法軍在反法同盟的緊逼下連連敗退,國內暴動不斷,經過十年的折騰後,法國人民對走馬觀花變換的政府和政局已經極為厭惡,政治熱情已經降至冰點,他們只渴望一個堅強有力的,能建立穩定秩序的政權出現。而督政府的實權人物西哀耶斯也迫切需要一個軍事強人來穩定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拿破崙上臺前的形勢。1899年11月,拿破崙拋下埃及的大軍回到國內,立即受到了雷鳴般的歡迎。他在西哀耶斯的支援下,壓服了元老院,又利用軍隊制服了五百人院,制定了新的憲法。新憲法規定拿破崙為第一執政,擁有提出議案、批准議案、任命參政院成員和地方行政官員等權力。該事件史稱“霧月政變”,是一次輔以武力脅迫,最後以合法形式粉飾的不流血政變。拿破崙在他的執政府中,顯示出了他不但是個軍事天才,也是一個政壇高手。他任命為人備受爭議、但很有能力的富歇為警務部長,鎮壓王黨勢力和激進分子;同教皇簽訂《教務專約》,承認天主教是“大多數法國人的宗教”,恢復宗教儀式,但同時使教會放棄在大革命時期被沒收的財產,此舉又爭取了國內的保守派。更重要的是,他任命理財能手戈東為財政部長,實行了財政稅制改革,建立了國家控制的法蘭西銀行,並實行銀本位的幣值,以自己的威望提升投資者的信心,使政府發行的期票被認購一空,路易十五時代以來未出現過的國庫充實、幣值穩定、財政收支平衡的局面竟被拿破崙實現了。從1800年起,拿破崙組織民法典起草委員會,並多次親自主持制定民法典的討論會,終於在1804年頒佈了《法國民法典》,這部法典收納了大革命時代的許多思想,如人人生來平等、人人享有民事權利、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契約自由等,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大革命所改變的秩序。儘管拿破崙的獨裁統治是違背大革命精神的,但他的《民法典》卻成了大革命的集大成之作,並影響了後來許多國家的法律,拿破崙曾得意地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多次勝仗,……而是我的民法典。”當然,拿破崙之所以能建立穩固統治,能給後世留下那麼大的聲名,最主要還是由於他的軍事成就。還在他上臺伊始,就面對英、奧、俄三國的反法同盟。他帶領4萬預備部隊從風雪交加的山口越過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奧軍的背後,大敗13萬奧軍,迫使奧地利求和。接著,他又先後使俄、英退出戰爭,1802年《亞眠條約》簽訂,使法國經過10年烽火之後,終於贏得了喘息之機。文治武功卓著的拿破崙已儼然是法國的救星、大革命的功臣,從1799年到1804年,他的威望的提高是以日來計算的,而他野心的擴張速度也不遜於此。1802年,他以99.77%的支援率獲得了終身執政之職,這只是一個臺階。兩年後,99.93%的支援率使他成為法蘭西帝國的皇帝,舉國的馴服使後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在那個時代卻來得這麼自然。海上英國的存在,是拿破崙的眼中釘、肉中刺。在英國的鼓動下,第三次反法同盟又組織起來。拿破崙曾用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渡海攻英,但1805年,法國艦隊在特拉法加海角的激戰中慘敗於英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使拿破崙徹底放棄了這個夢想,轉而一心一意發展他的大陸帝國。就在這個噩耗到來的前一天,拿破崙以20天的急行軍將猝不及防的3萬奧軍包圍在烏爾姆要塞,使其投降,開創了“用雙腿作戰”的特殊戰例,然後直搗維也納。面對前來增援的俄國大軍,拿破崙誘使其迅速決戰,在奧斯特里茨村戰役中取得了完美勝利(史稱“三皇會戰”),這是拿破崙所有勝利中最偉大的一次,拿破崙為此建造了巴黎凱旋門。1806年,英、普、俄三國組成的第四次反法同盟輸得更加徹底,面對自稱為“歐洲最有效率的軍隊”的普軍,拿破崙用了20天就攻下柏林,並打敗前來救援的俄國,佔領普魯士全境。1807年,為了構築他的“大陸封鎖體系”,拿破崙上演了一次歐洲版的“借道伐虢”,迫使西班牙同意法軍透過其領土進攻葡萄牙,接著乘機進駐西班牙,趕走了西班牙王室,封其兄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納入拿破崙的帝國之中。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拿破崙的失策,不甘屈服的西班牙人連續不斷的反抗,拖住了拿破崙幾十萬軍隊。在1809年再次打敗奧地利,終結第五次反法同盟之後,拿破崙的帝國達到強盛的頂峰。拿破崙本人是法蘭西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他的三個兄弟分別為西班牙、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波蘭大公國、瑞士聯邦和眾多德意志小邦也在他的控制之下,而奧地利和普魯士則是在他面前垂頭喪氣的戰敗國。拿破崙思想中的“正統意識”也與日俱增,他休棄了不育的約瑟芬皇后,另娶了奧地利皇帝的公主,企圖透過聯姻使自己躋身於歐洲傳統帝王的行列。然而,無論拿破崙帝國達到多大,有兩個壓在他心頭的黑影始終無法打倒,英國和俄國是歷次反法同盟的堅定主力,當拿破崙對海上英國無可奈何之後,他就想構築“大陸封鎖體系”,以迫使英國屈服,但歐洲漫長的海岸線使他力不能及,最使他惱火的是,沙皇俄國居然在1812年違背盟約,全面恢復同英國的貿易。加上在波蘭問題上的矛盾,拿破崙決心給予北極熊以致命一擊,以建立在歐洲大陸真正的霸權。但正是這次冒險,終於使拿破崙遭到了滅頂之災。70萬大軍在漫長的跋涉之後,儘管一度佔領了已成為空城的莫斯科,但在罕見的寒冬、斑疹傷寒和俄國軍隊的襲擊之後,最後只剩下幾萬狼狽潰退的散兵。接著,在被稱為“歐洲民族之戰”的萊比錫會戰中,由於薩克森軍隊倒戈,拿破崙敗北。最後,在各國聯軍浩浩蕩蕩挺進巴黎的戰鼓聲中,拿破崙被迫簽訂了退位詔書,被軟禁在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上。雖然拿破崙趁著歐洲各國權貴聚集在維也納開“分贓大會”的良機偷渡回國,恢復了百日的輝煌,但在慘敗滑鐵盧之後,他的政治生命徹底完結,在南大西洋的小島上了結餘生。在拿破崙失敗之後,他建立的國際秩序被完全顛覆,除了少數變動之外,各國的疆界基本恢復到1789年以前的狀況,統治這些國家的,也基本是原來的家族。但拿破崙已透過他的擴張將革命精神播散到歐洲各地,縱觀整個19世紀,自由、民主、人權的思潮此起彼伏,革命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早已不是18世紀那個滿足於“開明專制”的歐洲矣。拿破崙對美洲的影響甚至要超過歐洲,雖然純粹出於無意。他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入侵,使它們失去對美洲殖民地的有效控制,西屬、葡屬美洲殖民地實際上處於自治狀態,並進而爆發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他將路易斯安那以1500萬美元的“低價”賣給美國,使美國打通了西進的道路,如果沒有這筆交易,美國可能與現在所看到的大不一樣。儘管拿破崙最終是個失敗者,但作為歐洲思想格局和美洲政治格局的顛覆者,他的影響足以在帝王群體中位居前十。點評:拿破崙利用大革命十年混亂,人心思定之機奪取政權,打維護大革命的旗幟,行專制獨裁之實,利用法國人在大革命中被燃燒到沸點的民族主義,逞侵略擴張的野心。他有先進的軍事思想,也有百折不撓的鬥志,可惜最終“從偉大崇高到荒謬可笑,其間只相差一步”,將法軍作為賭注,輸在了力所不能及的戰爭中,最終不得不拿出比死亡更多的勇氣去承受亡國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