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起義
在91年前的今天,1929年4月27日(農曆1929年3月18日),川東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四川省東部地區領導的武裝起義。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川東地區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培養革命骨幹,為革命力量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指派王維舟等川東北各縣在外地參加革命鬥爭的黨員回川東建立中共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積極準備武裝起義。經1年多的艱苦工作,在萬源、宣漢邊界地區的農民中建立了比較堅實的工作基礎。1929年4月27日,萬源、宣漢、達縣(今達川)、大竹等地農民300餘人在萬源縣固軍壩附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川東遊擊軍第1路,共300餘人槍。接著攻佔固軍壩,建立了以固軍壩為中心縱橫20餘公里的遊擊根據地。不久轉至外線,在宣漢、萬源、城口邊界地區開展遊擊活動,至11月,遊擊軍發展到1000餘人,根據地發展到宣漢、萬源、城口三縣邊境5個區20多個鄉鎮。1930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正式命名川東遊擊軍第1路為四川紅軍第1路游擊隊,游擊隊下轄3個支隊,共2000餘人,800餘支槍。3月,國民黨四川軍閥劉存厚調集重兵對遊擊軍和根據地連續圍攻,由於敵眾我寡和叛徒出賣,遊擊軍受到嚴重損失,遂轉入分散隱蔽鬥爭。在此期間,中共四川省委軍委書記李鳴珂在涪陵縣策動國民黨軍第26軍2個連舉行起義,組建川東遊擊軍第2路,在長江南岸活動。同年7月26日,梁山(今梁平)縣虎城場、南嶽場等地農民舉行武裝起義,組成一支600餘人、300餘支槍的游擊隊。游擊隊成立後即奉命東征武漢,29日途經忠縣西北地區時,與兩支農民武裝會合,編為遊擊軍第3路,共1000餘人。部隊繼續東進,於8月上旬在石柱縣境與遊擊軍第2路一部會合。中旬,當部隊經楠木埡進至西羅坪時,被敵包圍,部隊大部被打散,數百人突圍回梁山、達縣地區,分散堅持鬥爭。1931年夏,王維舟根據中共四川省委指示,組建川東軍委,任書記,並重建川東遊擊軍,兼任總指揮,蔡奎任政治委員。川東起義建立的武裝,為後來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奠定了基礎。(張戎盛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