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讀老杜詩集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暑熱思風
下一篇詩文: 金山寺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杜甫的詩作氣勢磅礴,精妙處後世無與倫比;他年輕的時候卻是平庸度過,不被人賞識。
他的詩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發奮努力的結果,並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應該窮苦一生。
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寫刻畫人間事物與自然景象的詩篇三千首,詩篇燦爛輝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
身後雖有大名,但生前卻寂寞、困頓,最後只在耒陽江邊留下了一丘孤冢。

註釋
老杜:指杜甫,唐代人,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氣吞:《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多寫實際生活,能反映當時社會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可比《國風》;《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哀王孫》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述懷》《彭衙行》等篇可比《大雅》,作用或有過之。故曰“氣吞”。
妙無倫:精妙處後世無與倫比。
碌碌:平庸無能。
詩與窮:窮與工的關係,古人議論甚多,這是作者的看法。
鐫鑲(juān chán):雕刻,塑造。
物象:指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形象。
三千首:言杜詩內容非常豐富,數量之多。杜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
“惟餘”句:唐大曆五年(770),杜甫因避亂打算去湖南郴州依靠舅氏崔偉,行到耒陽時,因貧病交迫,不幸就死在船裡,被草草埋葬在耒陽江邊。直到四十多年後,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把他的靈柩運回河南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下安葬。此句是悲嘆杜甫一生,貢獻如此大,卻最後只在耒陽江邊留下了一丘孤冢。

參考資料:
1、徐中玉著.唐宋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8:第314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讀老杜詩集》七言律詩,是詩人閱讀杜甫詩集後的感慨,既高度評價了杜甫詩歌的赫赫成就,也對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參考資料:
1、陳長喜主編.中國曆代名詩賞讀 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第642頁
展開↧
賞析二 補充糾錯
  這首七律,既對杜甫詩歌作出高度的評價,又對詩人一生悲辛的遭際,寄予真摯的同情。全詩寄慨深沉,雙讚頌為主,而以嘆惋惋悲憤的心情出之。幾千年來,有許多偉大的作家,多不能得志於當世,杜甫是其中之一。王令藉此詩代鳴不平,所以有一種傲兀之氣,躍然紙上。

  “氣吞風雅妙無倫,碌碌當年不見珍。”作者讚歎杜詩的成就,是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又“氣吞風雅”,達到精妙絕倫,無人能比的程度。然而杜甫在當時卻被認為是碌碌無奇,雖有絕代的才華,並不能為時所用。《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都是寫實的詩篇,反映出當時的時代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作,類似於《國風》《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哀王孫》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述懷》《彭衙行》等篇,可比《大雅》。所以在杜甫身後,元稹、白居易、韓愈、杜牧、李商隱等詩人,無不對杜詩倍加讚揚,杜詩對後世影響之大,也是無與倫比的。杜甫在世,遭遇坎坷,生活極端困苦,像《同谷七歌》寫他自己“歲拾橡慄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裡”;像《醉時歌》“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感嘆“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都可以說明他的一生大多在亂離窮困之中度過,並不為當時所重。王令用這兩句概括杜甫的一生,用意是極為深沉的。

  “自是古賢因發憤,非關詩道可窮人。”進一步表明杜甫詩歌和古代聖賢一樣是因發憤而作。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詩三百篇,大抵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的話,杜詩也是如此。時代的動亂,人民的苦難,國事的艱危,都使詩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觸動。這就是杜詩創作力量的源泉。詩人的生活,大多是窮困的,但王令認為不能因此說他們的詩是因“窮而後工”,更不能說是“詩道可以窮人”。歷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他們在沒有乘時而起以前,極度窮困,如韓信乞食淮陰,伍員吹簫吳市,他們都不是詩人,也一樣的窮困,可見“詩道可窮人”不是確論。有些詩人如曹植、謝靈運、謝朓等人,詩也寫得很好,卻不因“窮而後工”。足見“窮而後工”之說,至多也只能有部分的道理;儘管工詩者以窮人為多,“詩道可以窮人”的說法,王令是極不贊成的。

  “鐫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兩句是王令詩中被公認的名句”三千首”是約數,杜甫現存的詩歌,只有一千四百多首,但這些詩篇牽涉的內容極為廣闊,詩人憂國家之所憂,痛人民之所痛,面對複雜艱虞的社會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揭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杜甫對於人民的苦難,有著深切的同情;對於國家的命運,有著真摯的關心,不管自己生活多麼困苦,而憂國憂民的熱情,始終沒有衰歇過。除了上述諸種主題以外,即使是吟詠自然景象,懷念親友,詠史懷古,題畫、論藝、論詩、論字,也都有傑出的詩篇。因此“鐫鑱物象三千首”這句,是頗能概括杜詩的內容的。“四百春”也是舉其大數,由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杜甫成年計起,至王令在世的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約近四百年,杜甫的詩歌引起後世的崇拜和共鳴,激勵著一代一代的愛國者。“照耀乾坤四百春”這句,是王令發自內心的崇敬的聲音。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餘孤家來江濱。”是王令對於杜甫的悼念和感嘆作者感嘆杜甫雖然大名輝耀後世,詩篇流傳千古,但是這“千秋萬歲名”,畢竟是“寂寞身後事”。據《舊唐書》及其他有關記載,杜甫在770年(唐代宗大曆五年),避亂往郴州依其舅氏崔偉,行至耒陽,因貧病交加,卒於舟中。當時草草葬於耒江邊,直到四十三年之後的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把靈柩運歸,安葬在今河南偃師西北的首陽山下。詩人的遺體,在王令寫詩的時候,已經不在耒陽了。所以有“惟餘孤冢耒江濱”的感嘆,這是就杜甫身後蕭條的情況而言,以增加對詩人的悼念之情。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宋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文通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04:第110頁
展開↧
詩文作者
王令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473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