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 一作:定)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喜見外弟又言別
下一篇詩文: 寫情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應該像馬援那樣只願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屍還葬,何必像班超那樣非要保全生命,活著入關返回家鄉!
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註釋
伏波: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這裡是指馬援。
定遠:班超曾被封為定遠侯。
只輪:任何一個人。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是抒發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情調偏於感傷,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這方面較著名的一首。

  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抒發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頭二句誇讚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伏波惟願裹屍還”,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東漢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經說:男兒當戰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定遠何須生入關”,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後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回,有“但願生入玉門關”句。

  以上兩句說:為保家衛國,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寧願戰死疆場,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後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邊的決心。

  “莫遣只輪歸海窟”,“只輪”,一隻車輪。《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於餚..晉人與羌戎要之餚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裡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這句意思是說,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舊唐書·薛仁貴傳》說:“唐高宗時,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餘萬軍隊,發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其餘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以上兩句意思是說:“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透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願。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捨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展開↧
詩文作者
李益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18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