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登上三山遠懷謝眺,波水澹靜眺望金陵。
我如同在荒蕪的河陽的潘岳遠望京城,秋日站在江邊向北看去。
盧龍關塞霜氣冷寂,鷯鵲觀上月光寒冷。
誠心誠意懷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歡。

註釋
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長江邊上。金陵:今南京。殷淑,道士李含光門人,道號中林子。
謝脁:南朝齊詩人,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
澹:水勢平靜。長安:代指金陵。王粲《七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此用其意。
河陽:今河南孟縣。晉人潘岳有《河陽縣作》,其中有“引領望京室”句。
盧龍:在金陵西。
鳷鵲:漢代長安觀名。
瓊樹:指友人。

參考資料:
1、詹福瑞.李白詩全譯.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28頁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首聯所寫登三山、望金陵與謝脁所作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相同,借用謝脁詩句,以長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緬懷古人之情十分熨貼而濃郁。“水澹”是描繪江水恬靜的樣子,變繪形態為繪色彩。

  頷聯“蕪”是繁草叢生之貌,“河陽縣”位今河南省孟縣西,謂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次句“河陽望京縣”,以河陽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聯承首聯“望長安(金陵)”,意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對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這一聯中,不僅有“蕪沒”的“河陽”,秋日的大江,更有在這寥廓江山中引領北望的詩人形象。無論是蔥蘢的三山、曠遠的秋江還是凝望的詩人,都隱含著深深的情意。此句聯絡詩題“寄殷淑“可以體味出詩人寄託的是思友之情。在這一聯,詩人的登臨之意已由首聯的緬懷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過渡。

  頸聯“盧龍”即盧龍山,與三山同在當時的昇州,臨大江,遠接金陵,此處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鳷鵲”本鳥名,南朝時金陵建有鳷鵲樓,此處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氣冷”,“月光寒”均藉助於人的感受來寫景,它與上聯的“秋”字相呼應,透出遙望金陵所見的一片寒涼冷寂之氣。以淒涼索寞的哀景引出孤獨淒涼的思友意境。這一聯表面並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於景中,顯得更為深沉而濃摯。

  尾聯,思友之情由暗轉明。“瓊樹”本是樹的美稱,此處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聯意為自己真誠地憶念著友人,將寄詩天涯,使遠離的友人得到一點友情的歡慰。在這一聯中,詩人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瓊樹”之美,相隔“天涯”之遠,寄上“一歡”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濃至切的境地。

  這首詩化用了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詩題,也借鑑了謝脁詩首二句的句意,且同為抒寫愁懷。謝脁詩寫思故鄉之戀,李白詩寫故友之思;二者所寄情不同。李白這首詩寫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襯其衰情;又以“瓊樹”、“一歡”作結,留給人的是飄逸之態。四聯中起承轉合關係中包蘊感情變化。

參考資料:
1、宋緒連.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395-396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105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