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洛陽女兒行

唐詩三百首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酬張少府
下一篇詩文: 從軍行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洛陽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對門,正當十五六的芳年容顏非常美麗。
她的丈夫騎一匹青白相間的駿馬,馬具鑲嵌著珍貴的美玉。她的婢女捧上黃金的盤子,裡面盛著烹製精細的鯉魚。
她家彩繪朱漆的樓閣一幢幢遙遙相望,紅桃綠柳在廊簷下排列成行。
她乘坐的車子是用七種香木做成,綾羅的帷幔裝在車上。僕從們舉著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繡著九花圖案的彩帳。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驕奢更勝過石季倫。
他親自教授心愛的姬妾學習舞蹈,名貴的珊瑚樹隨隨便便就送給別人。
他們徹夜尋歡作樂,窗上現出曙光才熄去燈火,燈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鏤的窗稜。
她成天嬉戲遊玩,竟沒有溫習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齊齊,只是燻著香成天閒話。
相識的全是城中的豪門大戶,日夜來往的都是些貴戚之家。
有誰憐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處貧賤,只好在江頭獨自洗紗。

註釋
洛陽女兒:取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中“河中之水向東流,洛舊女兒名莫愁”語。
才可:恰好。容顏:一作“顏容”。十五餘:十五六歲。梁簡文帝《怨歌行》:“十五頗有餘。”
良人:古代妻對夫的尊稱。玉勒:玉飾的馬銜。驄(cōng)馬:青白色的馬。
膾(kuài)鯉魚:切細的鯉魚肉。膾:把魚、肉切成薄片。
羅帷:絲織的簾帳。七香車:舊注以為以七種香木為車。
寶扇:古代貴婦出行時遮蔽之具,用鳥羽編成。九華帳:鮮豔的花羅帳。
狂夫:猶拙夫,古代婦女自稱其夫的謙詞,李白《搗衣篇》:“狂夫猶戍交河北。”
劇:戲弄,意謂可輕視石崇。李白《長幹行》:“拆花門前劇”。季倫:晉石崇字季倫,家甚豪富。
憐:愛憐。碧玉:《樂府詩集》以為劉宋汝南王妾名。這裡指洛陽女兒。
“不惜”一句:《世說新語·侈汰》記,王愷以晉武帝所賜二尺珊瑚示石崇,崇以鐵如意擊之。王愷斥之,崇乃命人搬來三四尺高珊瑚六七枝償還之。
曙(shǔ):天明。九微燈:漢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燈,這裡指平常的燈火。
片片:指燈花。花瑣:指雕花的連環形窗格。
曾無:從無。理:溫習。
燻(xūn)香:用香料薰衣服。
趙李家: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婕妤李平。這裡泛指貴戚之家。
越女:指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越,這裡指今浙東。

參考資料:

1、沙靈娜 何年.唐詩三百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52-154

2、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0-142

3、張國偉 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4、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05-106

5、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三):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6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給豪門闊少,便由貧賤之身一躍而為身價百倍的貴婦人,恃寵享樂。嬌貴異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顏如玉,亦不免終生淪於貧賤境地。此詩所寫,蓋為此而發,而其所蘊含的意義卻超越了詩中所寫事實本身,從而使這首詩的詩意具有了很大約外延性。或謂傷君子不遇,或謂譏刺依附權貴的封建官僚,或謂慨嘆人生貴賤的偶然性,都能講得通。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十八句為第一部分,構成了這首詩的主體,塑造了因遇而驟得富貴的“洛陽女兒”這一藝術形象。開頭兩句對“洛陽女兒”略作介紹。以冷語發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兩句說她的丈夫騎著寶玉絡頭、毛色青白相間的高頭大馬,她的侍女為她獻上滿盈金盤的鯉魚片。一為側筆映襯,二為正面描寫,一虛一買,“洛陽女兒”的身價和地位顯示出來了。一個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間竟身價百倍,原因就是嫁給了一位頗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則貴、不遇者則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畫閣”以下四句,寫“洛陽女兒”住在紅桃綠柳竟相掩映的畫閣朱樓,出門坐的是用羅帷遮護的七香車,回來的時候,用寶扇遮面,被接入九華帳裡。至此,“洛陽女兒”的飲食起居已見一斑。“狂夫富貴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與人”,連續驅使典故,插入對其丈夫的描寫;結構上照應上文“良人”一句,將詩意補足。其夫正當青春年華,身享榮華富貴,意氣驕奢,甚於晉代鉅富石崇;丈夫親自教她跳舞,其憐愛之情,一如劉宋汝南王之幹愛妾碧玉。“不惜珊瑚持與人”,用石崇與王愷鬥富一事,將“良人”驕奢豪富之態現於紙上。這裡所描寫的是“狂夫”之相,但細玩詩意,卻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陽女兒”的嬌貴之態,貌似遊離實則還是為寫“洛陽女兒”而驅使筆墨的。隨後,順接上面的“自憐碧玉親教舞”句意,迤邐而下,正面描寫“洛陽女兒”在九微燈約光暈裡,在雕花的連環形窗下,通宵達旦,歌舞不休。這裡特別點染了燈花燃盡而撲窗亂飛的一個細節,暗示“洛陽女兒”通宵沉醉於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燈才熄滅,這裡以九微燈入詩,無異是把“洛陽女兒”與王母同化為一體了,從而為“洛陽女兒”披上了一層高貴的外衣。其富貴之相,借典故婉然傳出。“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寫“洛陽女兒”戲樂已畢,無暇練習曲子;打扮好了,依爐薰香而坐。“坐”字,彷彿見其慵懶之態和空虛無聊的貴族生活。下面又拓開一層,寫“洛陽女兒”出入貴戚之家,奔走權門之內,雖語不涉諷,但諷意存焉。

  詩的最後兩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把筆鋒猛地一轉,描繪出一幅貌似孤立實則與上文融浹為一的越女浣紗的畫面。美頗如玉的越國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時,身處貧賤地位,只好在江邊漂洗羅紗。“誰憐”二字,一貫到底,造成快速的節奏和奔流的詩意,表達了詩人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憤不平之氣。

  全詩描寫了兩種人物形象,一貴一賤,一奢靡,一窮困,各成獨立的畫面,卻又相反相成地統一於全詩中。寫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筆鋪張揚厲,窮形盡相;後一部分以簡筆淡然點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簡,繁簡各宜。詩中有諷刺,有同情,有慨嘆,而這又深深地隱蔽在文字背後。

參考資料:

1、張國偉 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2、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05-106

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三):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6

展開↧
賞析二 補充糾錯

1、張國偉 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

2、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05-106

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三):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6

展開↧
詩文作者
王維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44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