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送劍與傅巖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題鶴鳴亭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三尺長的莫邪劍劍光耀眼,讓人膽寒,試著挑亮油燈細細品賞。
這麼好的寶劍如今只能空掛書齋與琴為伴,邊敵猖獗卻無法帶著赴邊殺敵。

註釋
傅巖叟:傅為棟,字巖叟,江西鉛山人,曾為鄂州州學講師,與稼軒來往甚密,彼此唱和頗多。
鏌邪:一作莫邪,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吳人干將與妻莫邪善鑄劍。嘗鑄二劍,分別以干將、莫邪名之,獻給吳王(見《吳越春秋·閻閭內傳》四),後以此作名劍代稱。
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傅介子奉命前往,計殺樓蘭王,立功異域。後泛指侵擾西北地區之敵。此當借指北方的金國。

參考資料:
1、劉乃昌編選.辛棄疾集:鳳凰出版社,2006.11:第170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全詩發英雄用武無地之慨。前兩句挑燈看劍,雄心振起。後兩句寶劍惟掛空齋與琴為伴,未可赴邊殺敵,情緒一跌千丈。先揚後抑,貌似平靜,實壯志難酬之憤噴薄而出。

  “鏌耶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中“鏌耶三尺”,指劍;“鏌耶”亦作莫邪,古寶劍名。雄劍名干將,雌劍名奠邪。干將進雄劍於吳王而藏雌劍,雌劍思念雄劍,常在匣中悲鳴。“照人寒”,言寶劍光亮耀目,觀之令人膽寒。“挑燈”,撥亮燈燭。作者撥亮燈燭看劍,浮想聯翩,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得攜去斬樓蘭”寶劍本是殺敵之器,但今卻空無所用,不能用在殺敵的戰場,只能高高掛在空空如也的書齋中,與琴棋書畫為伴。劍無所用,實指作者才無所施、能無所發,未能夠在戰場上殺敵擊賊。這是一個多麼可悲的場面。

  本詩雖僅四句,但抒發的感情卻是激烈慷慨,充滿一股悲憤之氣。想辛棄疾自南歸以來,念念不忘的是收復失地,以成一個完整的南北統一的太平世界。但腐朽的南宋王朝卻在與金人的長期對壘中日漸喪失了自己的優勢,詩人也在這無限期的閒置中虛度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所有這一切,鑄成詩人這一首表達自己痛心疾首、極度遺憾之情的詩篇。

參考資料:
1、辛棄疾著.辛棄疾集(第二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第2版:第20頁
展開↧
詩文作者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97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