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依韻和王平甫見寄

尊王兴霸国,古莫重齐桓。

仲尼书大法,亦莫重更端。

文章革浮浇,近世无如韩。

健笔走霹雳,龙蛇奋潜蟠。

扬风何端倪,鼓荡巨浸澜。

明珠及百怪,容畜知旷宽。

其後渐衰微,余袭犹未弹。

我朝三四公,合力兴愤叹。

幸时构明堂,愿为栌与栾。

期琢宗庙器,愿备次玉玕。

谢公唱西都,予预欧尹观。

乃复元和盛,一变将为难。

行将三十载,衣被剧纤纨。

後生喜成功,往往舞朱干。

君家兄弟贤,挺拔尤坚宗。

譬彼登泰山,孰辨云径盘。

忽在高高巅,两腋犹插翰。

我久知子名,曾未接子驩。

前者和君诗,薄言惭儿肝。

淮南喜子来,袖刺字未漫。

明昌闻渡江,留书特相安。

今又获嘉辞,至味非咸酸。

補充糾錯
詩文作者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

292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