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祝英臺近·水縱橫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将,水底看山影。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生喧,怎做静中境。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感皇恩·富貴不須論
下一篇詩文: 祝英臺近·綠楊堤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在瓢泉飲酒,客人問泉聲是喧鬧還是安靜。我醉了來不及回答。或者能以“蟬噪林逾靜””應對,一片喧鬧的蟬聲,更使山林顯得寂靜。顯得意境更美。第二天特地用這詞來誇獎。

河水縱橫交錯,青山遠近佈列,柱杖遊遍這重山疊水。老眼怕光,俯視水底看山影。試看水波盪而山影搖,笑自己一生,恰如這山影飄搖無定。
瓢泉飲酒,有人問:“你喜愛飛泉,是想尋得幽靜;而今泉水聲繞屋喧囂,怎麼會安靜呢?“我想睡覺了,你也回去休息吧,這個問題,待維摩講經,天女散花時問。”

註釋
祝英臺近:詞牌名,又名“祝英臺”“祝英臺令”“憐薄命”“月底修簫譜”等。正體雙調七十七字,前段八句三仄韻,後段八句四仄韻。
飲瓢泉:在瓢泉飲酒。
客以泉聲喧靜為問:客人問泉聲喧鬧還是幽靜?蟬噪林逾靜:梁代詩人王藉《入若耶溪》詩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合成一聯,有以動襯靜之意。
翌日:第二天。褒:誇讚、表揚。
“水縱橫”三句:拄杖遊遍瓢泉地區的山山水水。
“老眼”二句:怕陽光刺眼,只好去看水中青山的倒影。
“度教”三句:水面搖動,山影亦隨之盪漾,想我的一生不也是如此麼。度教:試看。此個:這樣,即下文水中的山影。
一瓢飲:語出《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讚揚顏回安貧樂道的話。一瓢飲,原指一瓢清水,此處借指一瓢酒,即題序之“飲瓢泉”。
“人問”四句:您來瓢泉是為了得到安靜,但是泉水繞屋流淌,聲音喧譁,你又怎麼能得到安靜呢?箇中:這裡,其中。
“我眠”句:用陶潛故事:陶潛隱居時,無論誰來相訪,只要有酒,就取出與之共飲。他若先醉,就對客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表現陶潛率真的性格。
“維摩”二句:用維摩講經、天女散花的佛經故事來回答。據《維摩詰經》載:有一天維摩宣講佛經時,仙女向聽講的眾人拋灑天花。花灑到諸菩薩身上都不沾自落,而落到大弟子身上時則沾而不落,這就說明大弟子的凡心未除。維摩:即維摩詰,佛教人物,與釋迦牟尼(俗稱如來佛)同時,善講大乘教義。方丈:寺廟長老及住持說法的地方,因一丈見方,故稱。後即用作對寺院長老及住持的代稱。

參考資料:

1、辛棄疾著;崇賢書院釋譯.圖解辛棄疾詞:黃山書社,2016.03:第232-234頁

2、徐漢明選著;黃志良.黃沛然配畫,配畫辛詞一百首:巴蜀書社,1993.10:第164頁

3、汪華光編著.辛棄疾在鉛山 詞作地名尋蹤:金城出版社,2011.01:第42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疑紹熙五年(公元1194)八月,罷福建安撫使,再到期思卜築。這首詞大約作於慶元元年(1195年),帥閩罷歸之後,此時辛棄疾再次罷官閒居於信州帶湖。是年瓢泉新居落成,但尚未遷居。

  在作者於瓢泉陳設的宴會上,有一位不曉事的客人問了已經喝醉的主人一個看似難以回答的問題。他說:“您說您因為好靜,所以到瓢泉來尋求安靜,可是這裡泉聲繞屋而響,怎能取靜呢?”一個聰明的客人借前人詩歌代主人答道:“比如一座幽深的山林,有蟬鳴,只能增加深林的靜趣,並不能使這山林熱鬧起來。”作者覺得這個回答妙得很,於是寫下這首抒山水之樂、言動靜之趣的小品詞,送給他作褒獎。

參考資料:

1、辛棄疾著;崇賢書院釋譯.圖解辛棄疾詞:黃山書社,2016.03:第232-234頁

2、汪華光編著.辛棄疾在鉛山 詞作地名尋蹤:金城出版社,2011.01:第42頁

3、葉嘉瑩主編 母庚才 顧之京副主編 朱德才 薛祥生 鄧紅梅編著.辛棄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876-877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抒發的是山水之樂,動靜之趣。假禪理以言遭際也。這首詞上片寫水中青山的倒影,水動則倒影動,用水動山搖來比喻自己身世飄搖。下片寫客主問答。從泉水喧響中提出了怎麼動中求靜的問題,但作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讓客人從佛經天女散花這一故事中去領會。整首詞山動水靜的描述,既有哲理的韻味,又象徵著宦海浮沉,身在其中飄搖不定,寄託了詞人的良多感慨。

  上片起句“水縱橫,山遠近,拄杖佔千頃”,甚是豪邁,作者將此地的縱橫交錯、遠近橫陳的山水都遊覽遍了,卻用一個“佔”字點出,突出了辛棄疾暢遊山水的愉悅之感,雖然在政治上失意,不能得到重用,但是詞人只是用一根手杖,便佔據了這千頃之廣的山水,豪氣萬千。 “老眼”等幾句,則是寫詞人從水中看山的倒影的趣事,“羞”字點出了詞人為自己偌大年紀還有如此童心而產生的害羞之感,但是詞人又禁不住這種誘惑,他攪動水面,使青山在水中搖動,可見此時詞人的內心是十分愉悅的。

  下片充滿禪機,“一瓢飲”三字短韻,始點出“飲泉”。以下皆譏客問不當之語,下接“人間翁愛飛泉”,四句皆客間之詞,客意翁既愛靜矣,又愛飛泉來尋靜境,泉聲速屋喧,何有靜中之境?是客以萬籟俱息而馬靜,真不知靜境者矣;微風良夜,泠冷嗚泉,人籟滅寂,虛籟生林之境,方是靜境。客既不識靜境,所問非是,乃答以“我眠君且歸休,維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時間”三句,我醉欲眠君且去,今日不必問矣,此一拒卻也。待維摩居士示疾丈室,文殊師利來間病時再問,此二拒卻也。因為問也並不容易,學養不足者不能啟問,釋迦遣文殊師利往問維摩居土之疾,以維摩居士具入學養,惟有文殊師利才能勝此啟問之任。丈室中天女散花,果不著文殊師利之身。稼軒用此典寅,寅譏客不知進退動機之機。

  這詞透過細緻的觀察與感受,描寫了動中有靜,從動見靜的山水情趣。詞前的小序引用了梁代詩人王藉的詩句解答了這個問題,它和詞的內容是互相補充、互相生髮的。全文猶如一篇藝術小品,抒發了山水之樂,動靜之趣。

參考資料:

1、辛棄疾著;崇賢書院釋譯.圖解辛棄疾詞:黃山書社,2016.03:第232-234頁

2、馬群.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 辛棄疾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06月第1版:第87頁

3、吳則虞選注.辛棄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6:第174頁

展開↧
詩文作者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97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