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如同氈制的圓頂帳篷,籠罩著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湛藍,草原遼闊無邊。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牛羊。
註釋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籠蓋四野(yě,舊讀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蒼蒼:青色。蒼,青。
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參考資料:
1、敕勒歌.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