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有苦乐。
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
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
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
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
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
酒肉踰川坻。
军中多饫饶。
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
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
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
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
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
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
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
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
相随把锄犂。
熟览夫子诗。
信知所言非。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
少有才名,為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年),因關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著《英雄記》,《三國志·王粲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