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寒食江州滿塘驛

寒食節 思鄉詩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

复见吴洲草新绿。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題張老松樹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去年上巳節還在洛水邊參予修禊盛事,今年卻被貶獨自在廬山腳下度過寒食節。
遙想鞏縣應該是花開滿樹春意盎然了,而眼中所見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綠而已。
江中小洲蘭草與杜若散發出幽幽芳香,讓我觸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親人與故鄉。
明朝騎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天夜裡聽聞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斷腸。

註釋
滿塘驛: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個小驛站名。
上巳:舊時節日名。漢以前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魏晉以後定農曆三月三日為上巳節。這一天按古風要去水邊祓除修禊,驅除鬼魅,同時也是文人聚會吟詠的日子。洛橋:指洛陽市天津橋。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憤而隱於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相約於介之推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
吳洲:江中小洲。江州古屬吳地,故稱江中小洲為吳洲。
蘭杜:蘭草和杜若。
驛騎:驛馬。《漢書》顏師古注:“傳者,若今之驛。古者以車,謂之傳車,其後又單置馬,謂之驛騎。”

參考資料:
1、蕭滌非.《寒食江州滿塘驛》鑑賞.南北橋(國學),2011(04)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景雲元年(公元710),唐睿宗即位,將宋之問等曾依附張易之、武三思的人都貶謫發配偏地。此詩就是宋之問前往欽州(今屬廣西)貶所途經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作。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44-45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古詩,前四句運用反襯、對比手法,撫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滄桑,流露出詩人遭貶南行的惆悵落寞情懷。“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農曆三月三日為上巳節,這一天按古風要去水邊祓除修禊,驅除鬼魅,同時也是文人聚會吟詠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詩人還在洛水邊參予修禊盛事,與同朝文士飲酒賦詩,享盡榮華,而今卻已是遭貶謫之人,獨自在廬山腳下度過此清明寒食節。“去年”,“今年”,對比鮮明。一年之隔,詩人處境大不相同,詩中雖隻字未提遭貶之事,但透過地名“洛橋邊”與“廬山曲”的對照,失意之態清晰可見。寒食節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時節,眼前又有景色秀麗的廬山,詩人毫無欣賞興致,反念於“去年”上巳洛橋邊修禊事,對京華遊樂的追憶和嚮往,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悽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華與眼前的現實相對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發,鞏縣在洛水西岸,為洛陽近畿之地,詩人由“去年”的洛橋修禊,聯想到“今年”繁華的京洛風物,“去年”底離開洛陽時,還是隆冬時節,此時已是春歸大地了,洛陽城內,應是滿城飛花、春意盎然了。“遙憐”二字,寫詩人身為逐臣,不忍離京卻無奈被逐出京,此時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遙遙寄情於花樹了。江州古屬吳地,故詩中稱江中小洲為吳洲,詩人身在江州,回望京華,遙憐洛陽草木花樹,但眼中所見,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綠而已。後四句感物思歸而不得,抒發斷腸之悲。先重複“吳洲春草”以承上啟下,詩人有感於眼前春光,歸思更切,“感物思歸懷故鄉”是詩中的情感主線,“故鄉”,即指洛陽,宋之問雖不是洛陽人,但他長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時相對於他即將要去的南方而言,整個北方、整個中原都是他的故鄉。結句“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自我設問,感情痛切哀婉,身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騎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聞清猿悲啼,更添腸斷之痛。

  此詩前四句側重於“感物”,著力渲染滿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與廬山寒食的對比;後四句側重於“思歸”,直抒滿腹鄉愁。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遭貶南行的哀傷,情思深婉含蓄,語言清麗自然,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44-45
展開↧
詩文作者
宋之問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 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18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