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甲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逍遙公的後世子孫中賢者很多,我為送別韋氏而停船很珍惜離別之筵。
如蒙相念,能寄簡短書信我已滿足;至於我的詩篇,則不勞你傳於世人。
時局危難戰亂不休,而我已經白髮蒼蒼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瞻望古人,皆為離別而灑淚,顧念別後,你我備懷悽情入於戰亂之中。

註釋
公安:湖北公安縣。韋匡贊,排行第二,生平不詳。少府,縣尉。
逍遙公:韋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時韋復和唐中宗時韋嗣立,均封為逍遙公。
爾:你,指韋匡贊,事蹟不詳。惜:哀傷,痛惜。
念我:思念我。書:寫。
將詩:帶去的詩。不必萬人傳:不必在眾人中傳吟。
時危:時局艱危。兵甲:兵器衣甲的總稱,引申為戰爭。
日短:比喻年邁衰老,剩下的日子不長了。 ‘
風煙:指戰亂。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01-302頁

2、韓成武選注,少陵體詩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05,第224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詩是代宗大曆三年(768)暮秋杜甫漂泊湖北公安縣時所作。這年八月,吐蕃十萬攻靈武、邠州,京師戒嚴,所以詩中有時危兵革的話。杜甫在公安受盡冷落,非常孤獨,沒有誰到他這條破船上來,韋匡贊卻特來看望並向他辭行。杜甫深受感動,作詩以贈別。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01-302頁

2、海兵編著.杜甫詩全集詳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51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首聯讚揚韋匡贊作為逍遙公的後人賢良有德,並再三珍惜二人友情以此筵別後難再相見為憾。頷聯料想和囑託別後情狀,杜甫說此番別後若蒙韋二想念,能寫封數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盡,倒是自己的詩作,請韋二不要向萬人傳播。頸聯又回到二人所處的時代環境裡,這年八月,吐蕃十萬兵馬侵擾,兵戈又起,時局危難;眼前韋二尚可有所作為,自己卻白髮客居,不知又要在短暫來日飄流向哪裡。尾聯嘆自己命運感別離苦痛,覺得世間萬物萬事古往今來皆為悲劇,此一別更是涕淚斷腸了。

    這首詩雖以個人的離愁別苦為題,然而詩人卻將此情感深深嵌入時局的背景之中,揭示了戰亂的緊張氛圍,諷刺了當時統治階層的人才任用政策,表達了主客雙方未能在世間得以施展的深刻悲情。整首詩從個人的離別情感擴充套件至國家的時局,由個體的遭遇抨擊出政治的腐敗,表達了“離而複合,無限情遙”的情感,情感與淚水相伴,感慨滿懷,充滿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資料:
1、海兵編著.杜甫詩全集詳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51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