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休沐寄懷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

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邀游?

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

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

紫箨开绿筿,白鸟映青畴。

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

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

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

来往既云倦,光景为谁留?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梁鼓吹曲 期運集
下一篇詩文: 侍皇太子釋奠宴詩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雖說有千山萬嶺,所喜愛的也不過是那一丘一壑。
每天登登臺階就已感到幸運自足,哪裡還用得著到遠處去遊樂?
面對水池而神清志爽,燥熱全消,開啟幔帳才知已到了天高氣爽的初秋。
庭園裡的飛禽隨時令而變化,木蘭花根應著節氣萌發。
倚著堂前屋簷下的欄杆,簷下堂階前就是池水邊處。
紫色的竹子,上冒出綠色的竹箭,雪白的鳥兒映著綠油油的田疇。
水邊長滿了艾草,荷花圍住了北樓。
目送斜陽隱沒在層臺重閣之中,迎看明月的清輝酒入深闈輕帳。
新煮的飯剛切的菜蔬,客人來了捧上熱騰騰的酒。
客人散後有些倦,這樣好的風光景色不享受留給誰享受?

註釋
休沐:就是官吏休息沐浴,即例假。這是繼承漢代的官吏休假制度。
玩:喜好。
階墀(chí):臺階。
遨遊,遊樂。
“臨池”句:面對水池而神清志爽,燥熱全消。
溽(rù)暑:指盛夏氣候潮溼悶熱。
幌(huǎng):簾幔。
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
園禽:庭園裡的飛禽。
與時變:隨時令而變化。
應節:應時。
抽:長出,萌發。
“憑軒” “垂堂”二句:化自《楚辭·九歌·湘君》中的“搴芙蓉木末”和“水周兮堂下”。憑,倚,靠。軒,堂前屋簷下的欄干。搴(qiān),拔,摘取。木末,樹梢。垂堂,堂邊簷下地。周,環繞。
籜(tuò):竹皮。篠(xiǎo):小竹,細竹。
青疇 :綠色的田野。
艾:多 年生草本植物,名冰臺,又名艾蒿。一說“艾”疑為“芰”之誤。艾是生長在陸地的植物,不能“彌浦”。
南浦:泛指面南的水邊。
“送日”二句:是說目送斜陽隱沒在層臺重閣之中,迎看明月的清輝酒入深闈輕帳。層閣,猶層樓。輕幬(chóu):輕薄的帳子。
爨(cuàn):升火煮飯。
寒蔬:越冬的菜蔬,古人以為美味,這裡泛指菜蔬。
“賓來"句:言與賓客同酌春酒。蟻浮,酒面的浮沫叫做“浮蟻"。為協韻稱“蟻浮"。
雲:說。
光景 :光陰,時光。

參考資料:
1、鄧魁英,袁本良主編.古詩精華.四川:巴蜀書社,2000:754-755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抽身繁華喧器的鬧市和爾虞我詐的官場,投入大自然懷抱,沉思人生哲理,閒居東田私宅時所作。

參考資料:
1、盛慶斌編著.漢魏六朝詩鑑賞.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77-178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娛情遣意、抒撼懷抱的篇章。詩開頭四句寫乘閒暇之隙,得遊賞大自然之趣,而其求只在“階墀幸自足”,無遠遊之望。接下去詩人用十二句描敘了他在宅前莊後所賞識的大自然初秋景色。最後四句詩人以大自然的美,寫到邀友人之樂趣。最後一句反語表述了詩人要及時享受大自然的美與友人間的樂。全詩起人高論,具徵達旨,語言秀逸。

  詩的開頭四句,將詩人特殊心戀吐露出來。自然造化,氣象萬千,千層疊峰,萬重風煙,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為音,好景如畫,美不勝收。但詩人所求,止在一丘一壑。而漫步石階,逍遙庭院,自可耳聆山水清音,目接江河秀色,不必再勞心費神、天涯漫遊,這四句詩人藉此表明了知足常樂、天下不易其志的胸懷。所以一花一鳥,一草一木,都足以逗引濃厚的興趣,寄託遙深的情懷。

  接下來六聯鋪寫莊前宅後的旖旎風光。詩人心淨如水,氣清似秋,臨小池而神清志爽,燥熱之心全消;開蘭幌而心曠神怡,煩惱之懷頓釋。“臨池”“開幌”動作感很強,表明詩人從室內轉向室外,從內心自我走向外界自然,因而著一“望”字統領下文。隨著詩人推開窗幌,眺望高秋,一幅幅優美的山水圖畫便絡繹迭現,一一映入詩人的眼簾。“因禽”八句寫景,時空上跳躍性較大。蘭根勁抽,紫籜爆筍,是舂景;艾葉滿浦,荷花繞樓,則是夏景;而憑軒搴木,垂堂對水,則又是寫眼前之秋景。這八句詩當是詩人“開幌望高秋"時,觸目興想,列述的四時之佳致。時節上,春、夏、秋三景絡繹疊現,佳境紛陳;畫面上,紫、綠、白、青、藍、紅等各種色彩,濃淡相間,錯落有致。寫“時變”是其脈絡,而壯秋興抒秋懷才是其中心。至此,詩人自己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由得流連忘返,澹然忘歸。“送日隱層閣,引月入輕幬”,眼看著一輪斜陽,徐徐隱沒在層臺重閣之中,而一彎明月,已冉冉升起,把銀白色的清輝,灑滿了深鬧輕帳。這裡,兩個動詞“送”“引”用得出神。“送"“引”本身都表示時態推移,一“送”一“引”,移時入神,詩人的專注之心和流連之情,便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來。而且,在“送”斜陽與“引”新月之間,還暗寓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流程,留下了很長一段時間空白,任憑讀者運用想象去填補,去體會,從而使詩呈現出含蓄蘊藉的風致來。最後四句,詩從環境之美,寫到朋友之樂,寫到心性之愉。一位矚目於佳景、忘懷於秋情的詩人形象粲然出現了。詩人想到在這幽雅的環境裡,煮上粗茶淡飯,聊備芳香美酒,招待來往的朋友,是愜意的。“來往既雲倦”,辜負了這令人心曠神怡的良辰美景,末句反詰,既有獨自欣喜、自我陶醉之樂,又有勸勉朋友寄意皋壤之意。明山淨水,舒心養性,不可多得,不可再得。言語之間,流露了無限的春念之情。

  這首詩景色的描寫、構圖和筆法上都並沒有多少特別之處,有些鋪寫甚至還嫌嚕囌。但因詩人是懷著一丘一整足以自樂的心情來觀賞並描寫的,所以意味就非同一般。詩人並不在乎環境本身怎麼樣,只要心性自樂,便“階算幸自足”了,平凡的景物也能引起美的愉悅和快感。所以,他才要盡情地去欣賞,不厭其煩地去描寫,把所能見到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詳細描寫出來,並儘量寫得更優美些,更令人愜意些,以此反映出詩人高潔的志趣。不必過分苛求詩人的嚕囌,也不會責怪寫景沒能出新了;相反,詩人筆下尋常的山水丘壑、花鳥日月之中寫出詩人澹然自適的心跡,並由此咀嚼到那馥郁著人生哲理的滋味。就像品嚐一杯芳香美酒,味之愈久,醇香愈濃,所獲愈多。

參考資料:
1、盛慶斌編著.漢魏六朝詩鑑賞.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77-178
展開↧
詩文作者
沈約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齊、梁朝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

沈約是齊、梁文壇的領袖,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的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作有《宋書》、《沈隱侯集》輯本二卷。又曾著《四聲譜》、《齊紀》等,已佚。

27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