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首聯寫登高望遠之意;頷聯寫登高遠望所看到的山巒、河水;頸聯寫看到景象所感;尾聯寫憂愁無從排遣。全詩意境含蓄素樸,情感樸質真摯,情味雋永。
首二句“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起筆點題,從反面著筆,概括登臺遠望而愁思襲來的總感受,與謝詩“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起筆道破主旨,正面點題相比,各有所致,一個“愁”字領起全篇。三、四句承接這“愁”字寫景,申發“望”中所見。“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山勢連綿,流水悠長,看不到盡頭,無有終極,見登臨之高,所望遙遠,令人忽生彷徨悵惘之感,思緒茫然,一個“復”字,深化了詩人的“愁”思。
五、六兩句從以上思緒茫然中引出,“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自成問答,點明“所思”。“竟何在”三字提,“洛陽南陌頭”得以突出。蕭衍《臨高臺》亦云:“彷彿洛陽道,道這難別識。”又有詩云:“十四採桑南陌頭。”可見都是沿用樂府民歌,一種泛指。含蓄地意味著詩人思念與眺望之中,不惟有故鄉、親人,還有美麗善良的女子,道破主題,含蘊頗為豐富。這纏綿的鄉思、綢繆的愛情、美好的追求,與“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的景觀聯絡起來,有一種深厚感人的力量。令人感到:美好事物十分遙遠。境界蒼茫,美感悽迷。最後二句“可望不可見”這五個字,正是此詩藝術境界之最大的美學特點。一種失落感,多麼沉重。“何用解人憂”收住全篇。
全詩語言淺近,承轉開合自如。全詩由一個“愁”字出發領起,最後一個“憂”字結束。抒情意味濃重,情景相融。音韻和諧,沉著婉轉。首尾扣合,有迴環之美,讀來餘意不盡,饒有民歌風味。
參考資料:
1、賀新輝.古詩鑑賞辭典 圖文修訂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853-8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