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大風歌

描寫風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秋風辭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天下,衣錦歸故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註釋
大風歌:這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在擊破英布軍以後,回長安時,途徑故鄉(沛縣)時,邀集父老鄉親飲酒。酒酣,劉邦擊築(一種打擊樂器)高歌,唱了這首《大風歌》。表達了他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
兮: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啊”。
威:威望,權威。
加:施加。
海內:四海之內,即“天下”。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安得:怎樣得到。安,哪裡,怎樣。
守:守護,保衛。
四方:指代國家。

參考資料:
1、肖復興主編,梁士朋改編.中學生必背優秀詩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12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親征。他很快擊敗了英布並將其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市),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參考資料:

1、《中華好詩詞》欄目組編著. 中華好詩詞 第1季[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4.09.第64頁

2、姚國軍主編. 中國經典詩詞品鑑[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01.第14-15頁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大風歌》一詩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

  這首詩全篇只有三句,卻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現別具一格的轉折。其詩用大風、飛雲開篇,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但詩篇的著重點乃是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後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後一句,劉邦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問。它顯露了劉邦的無奈不禁叩問天下,有誰能為他守住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個個謀反,獨留他這個老朽在此老淚縱橫。

參考資料:

1、《中華好詩詞》欄目組編著. 中華好詩詞 第1季[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4.09.第64頁

2、姚國軍主編. 中國經典詩詞品鑑[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01.第14-15頁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大風歌》一詩抒發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此詩歌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流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發了詩人對國家尚未安定的濃郁的憂慮與惆悵。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一格。
展開↧
詩文作者
劉邦
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 篇詩文